中國信達11億高調入場個貸不良,業內人士稱:市場還將攀升
21世紀經濟報道 見習記者郭聰聰 北京報道
日前,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信達”)在其官微發佈其深圳分公司成功競標了微衆銀行的一個包含2897戶的“微業貸”不良資產包,涉及本金總額達11.19億元。這也是中國信達在小額試水之後,高調入場個貸不良業務。
自銀登中心開立批轉資產業務以來,季度個貸不良資產包成交金額同比環比持續走高,第三季度個貸批轉成交已成功突破千億大關,多名業內人士預測,個貸批轉市場規模未來將再創新高。
資深個貸不良資產業務人士張非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面對個貸不良這一藍海市場,中國信達積極入場之舉無疑是合乎情理的,對於該筆交易的充足籌備,也顯示出中國信達是有備而來,但未來走勢如何,是否會如同“鮎魚效應”一般,進一步激發市場的活躍與變革,仍需持續關注。
高調入場個貸不良業務
作爲五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AMC)中的佼佼者,中國信達一直以來不良資產經營作爲其核心競爭力的業務領域。在過去的業務佈局中,中國信達主要聚焦於企業和金融機構的不良資產處置,而此次高調進軍個貸不良業務,實則是籌謀已久之舉。
中國信達通過其官微詳細介紹了競標微衆銀行的“微業貸”不良資產包的細節情況。爲競價成功本次資產包,中國信達攻克了盡調、估值、系統信息錄入等難題,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中國信達也在2024年9月正式上線個人不良貸款業務系統,目前系統運行狀況良好。張非凡告訴記者:“這無疑是中國信達的一次有準備的嘗試,將系統準備工作做在了前面,能較好地保障項目落地後資產管理和處置的效率。”
本次競得的微衆銀行“微業貸”不良資產包,是來自國內首個線上無抵押小微企業普惠金融產品,具有貸款金額小、無抵押、法定代表人連帶責任擔保及無紙質檔案等特點。微衆銀行官網顯示,“微業貸”的申請人羣包含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
據微衆銀行年報顯示,截至 2023 年末,“微業貸”在批發零售業、製造業、建築業貸款餘額佔比超 75%,企業徵信白戶佔比超 50%,戶均授信約 110 萬元,筆均借款約 25 萬元,約 50% 的單筆借款利息在 1000 元以內。“微業貸”客戶中民營企業佔比近100%,年營收在1000萬元以內的客戶比例超70%,可以看到“微業貸”的產品准入門檻並不低。
中國信達此次積極競購個貸不良資產包,或是其佈局市場與戰略轉型的重要一步。
自2021年個人不良貸款批量轉讓業務試點啓動以來,個貸不良批轉市場便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地方AMC與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紛紛搶灘,表現活躍。據銀登中心2024年第三季度統計數據顯示,不良貸款轉讓業務參與主體合計成交規模已達1276.3億元,其中地方AMC佔比高達76.85%,成交金額爲980.8億元。相比之下,全國性AMC在個貸領域的動作略顯遲緩,截至目前,銀登中心公告的數據中尚未出現全國性AMC成交個貸資產包的公告。
然而,全國性AMC自2023年起開始逐漸重視該萬億級新市場,並紛紛開始嘗試涉足。例如,長城資產、中國華融等機構都通過不同方式開展了個人信用類不良債權的收購與處置業務。
作爲全國性AMC的領頭羊,此次中國信達高調入局個貸市場,無疑具有風向標的意義。
個貸不良市場規模將繼續攀升
在第三季度個貸不良資產包批轉成功突破千億成交大關後,12月初,又有一家消費金融公司宣佈了高達72億元的不良資產包轉讓,業內人士預測,個貸不良批轉市場規模將繼續攀升。
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推動這一趨勢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中小銀行跑步進場,出包金額顯著增長。2022年底不良轉讓試點對中小行開閘後,很多中小行2023年開戶試水,跑順流程後今年加速轉讓不良資產包。據本報記者統計發現,目前已有60家試點省城商行、270家試點省農商行以及千餘家試點省農村合作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積極開立試點賬戶,這必然導致個貸不良供應增加。
二是,批轉不良資產的方式正日益受到金融機構的青睞。此前一名西北地區農商行的業務人員告訴本報記者:“在(開立批轉賬戶)之前,我們回收資金的手段主要就是訴訟,但貸款筆數太多了,法院也受理不過來,所以選擇了轉讓這樣的市場化渠道處置。”
催收活動的規範化也促使金融機構紛紛轉向掛牌批量轉讓。今年5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互聯網金融貸後催收業務指引》,進一步規範了互聯網金融貸後催收業務,諸如明確規定每日電話催收頻次不得超過三次,晚上10點之後禁止進行催收活動,以及嚴禁向債務人以外的聯繫人實施催收等具體措施。保護債務人的同時也相應地增加了催收成本,部分金融公司開始選擇批量轉讓的方式,以提高處置效率。
此外,隨着貸款端利差收窄、個人資產縮表以及監管新規的出臺,金融機構經營壓力增大,也將帶來個貸不良規模的持續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