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價投真僞與經濟週期調節

提起中國建築(601668.SH),可謂是家喻戶曉,其榮膺十大“國之重器”品牌,連續多年入圍世界500強,2021年排名第13。

連續25年進入世界225家最大承包商行列,“全球最受讚賞的公司”、“中國地區最受讚賞公司”。穆迪、惠譽對中國建築的評級爲A/A2/A,保持行業內全球最高信用評級。

如此優秀的企業,自有其過人之處,業績便是最好的證明。

翻開中國建築歷年的財務報表可以發現,自上市以來,中國建築營收利潤均實現雙增,將建築產業鮮明的週期標籤撕掉。

注:淨利潤未扣除少數股東損益

來源:公司財報、阿爾法工場研究院整理

顯而易見,中國建築長期以來具備穩定的成長性,符合價值投資理念。然而,一直以來,中國建築在二級市場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是的,在長達5年的時間裡,中國建築的股價漲跌幅在20%左右,完美演繹了雷打不動的風格,多年來一直在估值下軌艱難前行。

來源:同花順iFind

營收利潤年年見長,股價卻如死水一般。中國建築在股民中的口碑,與自身所帶的光環形成強烈反差。部分股民甚至將其譽爲“僞價值投資典範”Top1。

不過,近期情況發生了轉變。中國建築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走出了28.84%的漲幅,6.24元的股價創2019年4月以來新高。

復權來看,如果您有幸在2018年的低點4.34元買入,恭喜您,您終於解套了。

如果您在2018年的高點7.03買入,恭喜您,您快要解套了。尤其是在近期疲軟的二級市場中,對於中國建築短期內股價如此強勁的場面,屬實不多見。

刨除資本層面上的博弈,更大的因素是基本面上發生了變化。本篇文章便由筆者帶領各位看官一探究竟。

01 “三駕馬車”看投資

中國建築的業務以房建、基建、房地產投資三大塊爲主。

作爲世界最大的工程承包商,經營業務遍佈國內及海外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房建營收常年佔據50%以上。

中國建築旗下,擁有中海地產和中建地產兩大房地產品牌。地產銷售量略低於萬科和保利發展,大於招商蛇口和金地集團。

尤其是中海地產,屬於“綠檔”企業,負債水平保持在行業最低區間。

中國建築房地產開發業務營收佔比僅佔17%左右,但毛利貢獻基本排在前二,多年來與房建業務不相上下。

來源:同花順iFind

因此,中國建築的基本面與基建、地產開發息息相關。

而基建、地產與國內經濟走向有着緊密的聯繫。研判經濟走向時,GDP顯然是一個較好的簡易參考指標。

從支出角度來看,投資、消費、出口,被譽爲拉動GDP的三駕馬車。尤其是消費,近幾年已然成爲三駕馬車中的最大動力。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最終消費支出佔GDP的比重仍然達到54.3%。

2021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爲65.4%,拉動GDP增長5.3個百分點。這無疑反映出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事實。

不過,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向東指出,去年消費是在前年低基數上的恢復,從兩年平均看,消費增速仍低於疫情前水平。

目前階段消費回暖仍需等待,本年度憑藉消費拉昇GDP,存在一定困難。

出口端來看,得益於我國去年對疫情的有效控制,我國的出口供應鏈受衝擊較小,歐美地區大量的需求被轉移到國內。

爲恢復經濟增長,歐美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刺激消費,海外需求維持在一個較爲強勁的狀態。但同時帶來了較高的通脹。

一方面,隨着海外縮緊貨幣政策,對需求造成一定的衝擊。另一方面,海外疫情逐步穩定將使得需求中樞迴轉。因此,海外需求拉昇GDP,同樣存在着不確定性。

相較於前兩者,這個重任極大可能落在投資上。

02 投資拉動看基建

基建投資與房地產投資、製造業投資並列爲固定資產投資三大項。

據統計,這三大項佔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接超過80%,其中基建投資佔比約25%,房地產投資大約佔比24%,製造業投資約佔32%。

其中,製造業在20年有一波觸底回升,出現了一波較大的擴張。

不過,去年下半年開始,大宗商品整體維持高位運行,導致原材料價格居高不下。新增訂單增長與出廠價格漲幅不及原料購進價格漲幅,使得企業在成本端面臨較大壓力。

疫情繼續傳播,同樣對製造業產業了較大影響。

來源:東方財富

房地產方面,自2020年下半年開始,爲遏制房地產市場投資過熱,地產宏觀調控方向開始以“房住不炒”爲主基調進行調整。此後,相繼出臺了“三道紅線”、“集中供地”等政策。

“三道紅線”對於長久以來高融資、高負債、高槓杆資本經營的房地產公司而言,無疑是達摩克利斯之劍。

地產公司當下最緊要的便是降低負債,回籠資金。在投資端,以往肆意拿地的大戶身影逐漸難覓。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房地產開發企業土地購置面積21590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5%。

近兩年,在三道紅線的示範性作用下,傳統地產商業模式無以爲繼。

中國恆大爲首的二十餘家房地產企業相繼暴雷,迎來了至暗時刻。房地產企業紛紛展開自救,變賣資產、尋求重組者接踵而至。

部分企業成功上岸,可是終究難逃命運者更多。據統計,2021年全國約有343家房企發佈了相關破產文書。

行業在出清後也逐步迎來曙光,據21世紀資管研究院數據顯示,綠檔房企數量從20餘家已增加到了71個。

進入2022年4月後,多地房貸利率下調,公積金政策也在逐步放寬。如無錫和天津相繼提高貸款額度、威海、棗莊等城市降低貸款利率。

房地產企業逐步走出泥潭,出現了一波反彈態勢。然而,在“住房不炒”的大基調下,地產行業勢必難續高增長,資金大幅涌入已成過往雲煙。

未來的經濟增長動力在於消費,而消費的前提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又要儲蓄結婚,又要買車買房,其他消費壓力很大。

若不去遏制房價,哪有餘錢投入消費。像北漂老張一樣,月薪15000,房貸10000;在老家工作生活的小李,月薪5000,房貸3500,剩下委實不多。

因此,在防範地產風險、和消費拉動GDP的前提下,房地產行業未來大概率維持低速增長態勢。

最後,來看基建。

基建行業可以分爲公共設施管理業,道路運輸業,電力、熱力以及供應業,據統計,三者約佔整個基建投資的75%,另外水利管理業、鐵路運輸業也佔一定比例,合計在10%左右。

以上可以統稱爲“老基建”或“傳統基建”,從2018年開始,逐漸開始提出“新基建”理念,主要包括5G基站建設、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七大領域。

數字化、技術創新、智能化是其標籤。比如近期火熱的“東數西算”工程。

整體來看,雖然未來新基建更具看點,但當前階段新基建投資佔比相對較小,對經濟的拉動效果不如傳統基建。

長久以來,基建投資是逆週期調節的重要工具,在週期下行時往往上行。覆盤歷史GDP走勢與國家財政貨幣政策,可以發現二者極強的關聯性,對基建投資產生較大的影響。

同花順數據顯示,2007年第二季度起,GDP季度增速開始出現連續下滑,由15%下滑至2009年3月31日的6.4%。貨幣政策方面,2008年連續五次降息、四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

來源:東方財富

緊接着2008年11月,中國政府推出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初步匡算,實施這十大措施,到2010年底約需投資4萬億元,簡稱4萬億投資計劃。

無獨有偶,據同花順數據顯示,2011年第二季度開始,GDP季度增速出現連續下滑趨勢。隨後,2012年-2015年,利率8連降,截至目前,四大行2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上限,均下調至 2.5%。

銀行存款準備金率開啓下降模式,據東方財富數據顯示,自2011年11月30日起,大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從21.5%下降至2021年12月的11.5%,小型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從19.5%下降至2021年12月的9.5%。

來源:東方財富

期間,“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成爲政府施政主基調,通過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定的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

產業結構調整亦同步啓動,產業經濟逐步從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式轉變。重心從地產基建轉向新能源、高端製造等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逐步減少對地產、基建的依賴。

相關專業人士估計,2017年開始,基建佔GDP比重大概在8%左右,到2021年已回落至7%左右。

2022年,新冠疫情肆虐,國際格局變幻莫測,降準再度如期而至。4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決定於2022年4月25日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25個百分點。

在此基礎上,對沒有跨省經營的城商行和存款準備金率高於5%的農商行,再額外多降0.25個百分點。

製造業剛經歷一輪規模擴張,邊際收益較低。基建歷經多年沉浮,經濟增長的配套需求再度激發,此時,再度出山。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22年1-2月份投資數據,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8.1%。其中,水利管理業投資增長22.5%,信息傳輸業投資增長15.2%,道路運輸業投資增長8.2%。

在觀察基建投資景氣的指標中,常用的指標是建築業PMI指標。

數據顯示,4月製造業PMI47.4%,位於榮枯線下方,建築業PMI景氣度水平雖下降至52.7%,但也還撐住半邊天。土木工程建築業商務活動指數指數爲61%,上月64.7%,尚可維持在高位景氣區間。

來源:同花順iFind

另一方面,基建龍頭估值達近十年新低,進入資本配置區域。

據國泰君安研究,2022年中國建築PE 僅4.1倍,遠低於招保萬金地產平均8倍的PE,中國建築PB爲0.72倍,也遠低於招保萬金地產平均1.21倍的PB。

逆經濟週期調節,加上低估值,使得資本對基建產業景氣度回升產生預期,引發二級市場上漲行情。

03 參與主體與資金

從參與主體來看,基建主要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電力燃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基本上也都屬於公共事業行業。

投資大、利潤低是基建投資的特點,因此一般由政府主導進行投資,民營企業參與較少,往往受政府投資意願影響最大。

基建以國企爲主力軍,具備極強的規模性和高效性,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引導下,有望承擔起重任。

最後一個普遍關心的問題是,錢從哪裡來?

從資金端看,我國財政連續兩年結餘。據有關測算,目前有超過5萬億元資金可以預留到以後年份使用。

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了2022年的預算報告,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3.65萬億元,已提前下達新增專項債券額度1.46萬億元,並明確今年專項債將重點用於交通基礎設施、能源、農林水利、生態環保等9個大方向。

在政策的保駕護航支持下,基建企業對發債擴大資本支出的行動較爲積極。以發債數量作爲參考值來看,據統計,截至2022年2月15日,基建領域相關企業共計淨增加債券40支,創2018年以來新高。

地方政府也在紛紛響應,在地方政府的兩會工作報告上,對投資一改以往保守的態度,表示將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大部分城市2022年度計劃投資額,較上年都有所增加。

2022年1月26日財政部、稅務總局聯合發佈《關於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試點稅收政策的公告》。

證監會2022年3月18日表態,推動基礎設施REITs健康發展,是“十四五”規劃作出的一項重要部署。

在地方政府支出傾斜、發債加速及寬信用發力的多重作用下,基建投資迎來資金增量,有望對2022年基建投資形成支撐。

04 未來還是看消費

從中國經濟的發展史上來看,進入21世紀以來,固定資產投資佔據GDP比重逐步增大。

一方面源於中國改革開放,依靠人口紅利成爲世界最大的製造工廠。據IHS環球透視統計,2010年中國製造業已佔全球比例達到19.8%,躍居世界第一,此後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另一方面,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深刻改變了中國的經濟格局,過去四十年,根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17.9%提升至2020年的63.9%,催生了幾輪房地產以及相應基礎配套設施需求。

在國家發展建設期內,投資的確可以快速拉動經濟。但是,投資一旦完成,就會形成大量的新產能,再度投資的收益會逐步降低,也很可能導致供過於求。

因此,近幾年,我國逐步形成以消費拉動GDP增長的新模式,固定資產投資逐步下滑。

據統計,中國的消費支出佔GDP比重在2011~2020年間平均爲53.3%,與世界銀行發佈的發達國家最終消費支出佔GDP比重80%以及發展中國家佔70%以上的數據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

長期來看,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仍舊在於擴大內需促進消費。

05 尾聲

長久以來,基建投資是逆週期調節的重要工具,在週期下行時往往上行。

中國建築作爲基建旗幟性企業,其角色不單單只是作爲上市公司,更是在“滄海橫流”之際,承擔起逆經濟週期調節的重任。

在穩增長的前提下,調節的時間和空間、廣度和力度,將會被控制在一定範圍內。

在價值投資研究過程中,這些是有必要考慮進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