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存亡之戰》票房破七億,戰爭片仍是國慶檔剛需?

戰爭片又要成爲國慶檔冠軍了。

國慶檔的第六天,由陳凱歌導演的《志願軍:存亡之戰》(以下簡稱《志願軍》)票房已經突破七億,在當日票房的佔比也突破了四成。燈塔專業版和貓眼專業版等平臺,也紛紛調高了對於《志願軍》的票房預期。

去年國慶檔,該系列的第一部《志願軍:雄兵出擊》檔期內票房不到五億,僅排在國慶檔票房的第三名,這也導致了今年對於《志願軍》映前的票房看低,但最終的檔期表現再一次證明,國慶檔和主旋律戰爭片仍然有着天然的契合度。

當然,《志願軍》的成績首先和今年檔期的供給不足有關。界面文娛此前的報道多次提到,在消耗完過去幾年的庫存後,電影行業正面臨頭部電影供給不足的難題,這從暑期延續到了國慶。

今年國慶檔缺乏有足夠噱頭的頭部電影,原本的話題電影《749局》的口碑又消耗了大衆的期待,現在的豆瓣評分已經滑落到4.4分。《志願軍》相比前作也提高了自身的社交口碑,其豆瓣評分目前來到7.2分,高於第一部的6.9分。

國慶這樣的大檔期,本來就需要強視聽的重工業電影產品,戰爭片與這個需求符合。據導演陳凱歌在之前首映禮的介紹,《志願軍》三部曲拍攝鏡頭總數高達一萬兩千個。相比第一部,《志願軍》的戰爭場面佔比大大提升,在視聽場面上足夠吸引大衆進場。

相比其他電影類型,戰爭片對於不同地區的觀衆都有着吸引力。無論是下沉市場還是一二線城市的觀衆,都願意來到影院觀看戰爭片。據燈塔專業版數據,10月4日,《志願軍》在一線至四線城市的票房佔比都超過了40%。

從更具體的檔期屬性來看,國慶檔的屬性與主旋律戰爭片更加契合,這是一個長期的市場教育的過程。

2016年,《湄公河行動》在國慶檔卷走5.3億票房,拉開了主旋律電影大規模進入國慶檔的序幕。之後《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的票房成功,也讓大衆、主旋律電影和國慶檔逐漸形成了耦合關係。主旋律電影在國慶檔定檔、大衆在這個檔期觀看主旋律電影,也成爲一種市場共識。

近年來,國慶檔的主旋律電影供給更加集中在戰爭片類型,這則是和戰爭片自身的屬性與特性有關。

在漫長的電影歷史中,觀衆對於戰爭片的興趣一直廣泛存在。20世紀的好萊塢電影就以戰爭片爲重要手段,敲開了龐大的海外市場。

1942至1945年,美國參與二戰時,好萊塢共生產了1700多部影片,其中約500部是與二戰相關的戰爭片,這成爲美國電影走向歐洲市場的重要支點。二戰後,美國源源不斷的戰爭片生產,也塑造了大衆對好萊塢的認知。

對於全世界的觀衆來說,戰爭片都是一種普世語言,其強視聽的特點讓大衆能夠感受到電影的工業化最新成果,而美式戰爭片傳遞的反戰主題又能夠被大衆接受,比起好萊塢的其他價值觀更容易被全球觀衆接受。

“二十世紀的特點並非暴力本身,而是觀看暴力”,戰爭片的流行根植於大衆對於暴力的觀看興趣。上個世紀,新興的電視等大衆媒介對戰爭的報道,是大衆情緒的重要催化劑,也爲戰爭片的大量生產做好了鋪墊。

大衆文化的重要生產者——好萊塢,也對暴力的銀幕再現保持着熱情。在越南戰爭結束的三十年間,美國涌現出了五百多部從不同角度表現這場戰爭的電影。

這個邏輯在21世紀同樣生效。隨着新媒體的興起,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成爲大衆圍觀戰爭的新方式,且比20世紀的電視傳媒更加直觀而快速。伊拉克戰爭被媒體稱爲"YouTube戰爭",2016年伊拉克和庫爾德軍隊與伊斯蘭國的戰鬥以及近幾年的俄烏衝突,則分別被稱爲“第一次Facebook戰爭”和“第一次TikTok戰爭”。

對於戰爭的觀看滿足了大衆的普遍的感官需求,在視覺刺激之後,戰爭片也與社會當下的情緒,以及大衆社會深層次的情感結構相關。

對於美國而言,戰爭片是塑造主流價值觀與社會共識的中介。奧斯卡從不吝惜對戰爭電影的褒獎,僅奧斯卡最佳電影這一項中,就有21部以戰爭爲主要背景的影片,其中還不包括《阿甘正傳》這樣有不少戰爭場景的電影。如果拓展到其他獎項,戰爭片無疑是最受奧斯卡歡迎的電影類型之一。

從全球來看,美國是戰爭片最主要的生產者,而在最近十年,中國的戰爭片質量與產量也迅速增加,並且成爲主旋律電影中,最具有市場號召力和工業化水準的類型。

在疫情之前,已經有《紅海行動》和《戰狼2》分別獲得當年中國大陸的票房冠軍。2020年至2022年,戰爭片更是連續三年攬獲國內票房冠軍,分別爲《八佰》、《長津湖》和《長津湖之水門橋》。

這些戰爭片一方面提高了中國電影的工業化水準,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主旋律電影受到電影觀衆的歡迎,成爲一種觀影主流。

2023年,票房最好的戰爭片《志願軍:雄兵出擊》僅排在當年的第17名。雖然和影片本身的質量有關,但這也能反映出,歷經三年戰爭片的洗禮後,觀衆對類似題材的電影表現出了一定的審美疲勞。今年《志願軍》在國慶檔表現不錯,但距離《長津湖》等戰爭片爆款的票房成績仍有距離。

好萊塢對於戰爭片的興趣同樣在減弱,最近十年,北美主流商業片更加偏向超級英雄等青年電影,奧斯卡最佳電影的選擇越來越偏向於少數族裔和性少數人羣的敘述,戰爭片難尋蹤跡。不過在去年,《奧本海默》在奧斯卡大獲全勝,似乎也反映出戰爭片以另一種形式歸來。

在更長的時間尺度裡,戰爭片仍然是一種觀影剛需。當然,片方如果想要獲得更大範圍內的票房成功,恐怕還是要思考更差異化的故事切入角度,以及更深度的大衆情緒,來達成一種廣泛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