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面文章”要不得,優化營商環境要有“明白賬”

原標題:“紙面文章”要不得,優化營商環境要有“明白賬”

一個鎮半年內註冊了200多家企業,有人半年時間開了6家公司,有的村支書名下注冊了23家市場主體……多位山西大同陽高縣的基層幹部反映,當地幾乎每個月都有新增市場主體數量的考覈,鄉鎮領任務再分到村裡,存在嚴重造假現象。

壓下來的任務,被異化成了爲完成而完成的虛假數據。有基層幹部坦言,“每個月都要通報,完不成會挨批評”。“派任務、算考覈、層層攤派”,這是當地“市場主體倍增”計劃的“三板斧”。這種扭曲的考覈機制下,難以培育出優質的市場主體。

公開信息顯示,陽高縣全縣常住人口18.66萬人,戶籍人口26.29萬人。但就是這樣一個規模的縣域,有關部門要求,2022年4月份,全縣新增市場任務量達到1100個;5月份任務數750個……8月任務量中包含了7月未完成的,一共是1100個。陽高縣並不是一個經濟發達地區,對新增市場主體每個月都設置了超出當地實際的增長任務,結果就出現這樣的“紙面文章”。

如此模式之下,數據好看了,但對經濟發展一點實際作用也沒有,老百姓得不到一點實惠。甚至由此會導致上級對該縣經濟發展情況形成誤判,一味“鋪攤子、上規模”,最終買單的還是基層老百姓。

市場主體是從良好的營商環境里長出來的,而不是靠搞攤派、作假製造出來的。

《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提到,應當以市場主體需求爲導向。有必要問的是:當地在大力培養市場主體之前,有沒有全面瞭解市場需求?是否結合了當地資源優勢?有沒有發佈切實可行的政策扶持措施,讓創業者感受到營商環境的暖意?如果脫離實際制定目標,效果就必然適得其反,最終只能落得個一地雞毛。

良好的營商環境應該是真誠的、尊重市場規律的,包括減少審批環節、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加強法治建設等,爲市場主體提供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如此,才能吸引更多投資,讓創新創業活力涌流,培育更多市場主體。

一些地方政府急着謀發展、促增長心情可以理解,但培育市場主體不能“一口氣吃個胖子”,優化營商環境不能急於求成、急功近利。對當地來說,需要倍增的可能並不是市場主體,而是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

對於這種四處“拉人頭”的市場主體培育方式,相關部門也有必要以媒體報道爲契機,及時介入,嚴肅查處,剎住層層造假之風,爲當地營商環境正本清源。(漢卿)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