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進博會|金融業擁抱AI亟須平衡效率與安全
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上海、北京報道
當前,人工智能(AI)如火如荼,金融行業是AI應用密集的領域之一,比如智能營銷、智慧投顧、投訴處理等場景。然而,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可能帶來數據安全方面的挑戰。
在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期間,畢馬威中國金融行業研究中心合夥人李礫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隨着人工智能專門法規的陸續出臺,相關金融監管機構亦在醞釀人工智能領域的金融監管要求。金融機構需前瞻性地將人工智能治理目標與風險管控融入日常管理流程中。
人工智能重塑金融服務
金融業積極擁抱人工智能。記者注意到,農業銀行發佈的《中國農業銀行“人工智能+”創新實施綱要》指出,按照“兩條路徑、八大領域、六個方面、三個階段”的總體策略,指導性部署農業銀行智慧銀行“AI+”全面建設與深度應用。其中的八大領域是聚焦信貸、風控、渠道、運營、投顧、營銷、運維、辦公,全面實現智慧銀行高質量業務發展。
以風控場景爲例,畢馬威中國金融業風險和監管科技合夥人王大鵬指出:“人工智能改變着金融風控的模態,大數據模型爲應用與決策提供量化依據,讓人工智能像人類財務專家一樣思考、判斷與交互,提供更高效的智能分析與告警。智能風控已經成爲大中型企事業機構財務管理的基石,其核心在於能夠顯著提升風控的有效性,幫助風控更精準地識別舞弊行爲等風險事件。”
畢馬威中國諮詢主管合夥人、畢馬威中國首席技術官及創新主管合夥人劉建剛表示,人工智能在緊密結合金融行業特點和需求、深化應用場景探索、挖掘應用潛力等方面,取得了很多進展,積累了衆多案例研究,在不斷驗證優化完善技術效果。例如,在數據治理與隱私保護、建立健全數據治理體系、確保數據質量和安全方面,人工智能正在發揮越來越突出的作用,相應的監管機制及風險管理方式也正在發生顯著變化;在智能營銷、風控與合規等領域的細分業務場景,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滲透落地,提升企業智能決策水平,並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跨模態的內容生成能力,實現更具人格化的交互體驗。
整體來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資管機構監管司副司長蔣則沈在2024金融街論壇年會上指出,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雖處於起步階段,但已展現出巨大潛力。它能深刻改變金融服務的方式、效率、覆蓋面和精確度。例如,智能客服可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快速準確迴應客戶問題,提高客戶滿意度;在風險管理方面,藉助大數據分析能更準確評估風險,爲金融機構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應建立人工智能風險管理體系
人工智能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還有可能帶來系統性歧視、對數據和隱私權的侵犯以及信息繭房等問題。
蔣則沈還提到,人工智能也帶來了諸多挑戰。它在法規、操守、安全等方面帶來新風險,顯著增加金融體系運行的複雜性。一方面,傳統金融市場風險與技術風險交叉疊加,如數據安全風險,若人工智能系統依賴的數據被泄露或篡改,將給金融機構和客戶帶來巨大損失。另一方面,算法的不透明性給監管帶來困難,監管機構難以準確評估風險和確定其是否符合法規要求。
當前,各國也開始立足於自身的技術優勢與資源稟賦,採用不同的人工智能治理與監管路徑。2024年9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佈了《金融領域人工智能的監管方法》(Regulatory approaches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finance)報告,基於對金融領域人工智能監管方法的調查,分析了49個經合組織和非經合組織管轄區對金融領域人工智能使用的不同監管方法。
關於人工智能監管的現狀,畢馬威發佈的《人工智能(AI)國際金融監管初探》指出,在金融領域,目前金融監管機構對於人工智能監管的整體立法並不十分活躍,各區域/國家金融監管部門主要根據整體性的人工智能監管政策與要求,在各自的職能領域針對人工智能應用進行規範。但隨着人工智能專門法規的陸續出臺,相關金融監管機構亦在醞釀人工智能領域的金融監管要求。
那麼,如何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風險?蔣則沈指出,首先,監管機構應加強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和了解,提高監管科學性和有效性。與學術界、業界合作,共同研究應用和風險,制定相應監管政策和措施。
其次,金融機構要加強自身風險管理能力,建立健全人工智能風險管理體系。加強數據安全管理,確保數據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對算法進行審查和驗證,防止偏差和錯誤決策;進行模型驗證,確保模型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此外,社會各界應加強對人工智能的倫理和法律問題研究討論,制定相應倫理準則和法律法規,確保人工智能發展符合人類利益和價值觀。
(編輯:朱紫雲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