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風車劇團《雨馬》登場 小野寫劇本尋根

雨馬故事中是兩族相互理解的關鍵,在演出現場則是最爲吸睛焦點。(王英豪攝)

《雨馬》改編自作家小野同名繪本。(王英豪攝)

臺灣逢嚴峻乾旱,而在紙風車劇團客家親子劇《雨馬》中,也描述一個因水情吃緊而面臨病毒侵襲的國度,今(11)晚於國家兩廳藝文廣場進行演出前總彩排,緊扣時事議題的故事,加上美麗氣勢十足的巨大雨馬藝術裝置,吸引百名觀衆一睹爲快,看着演員又唱又跳,在一首首客家歌謠下度過愉快夜晚。

《雨馬》改編自作家小野的同名繪本。此回他擔任編劇,爲舊故事融入新劇情。小野表示,故事中有兩族共存,一個是遺忘過往歷史、嚮往美麗的花族,一個是經過災難後逃到花族所在國度的猴族,彼此揹負不同傷痛,被傳說怪獸的雨馬,爲兩族帶來和解的祝福因應疫情,他也爲故事加入「猴痘疾病情節,呼應時事。

小野表示,故事中有兩族共存,一個是遺忘過往歷史、嚮往美麗的花族,一個是經過災難後逃到花族所在國度的猴族。(王英豪攝)

臺灣逢嚴峻乾旱,而在紙風車劇團客家親子劇《雨馬》中,也描述一個因水情吃緊而面臨病毒侵襲的國度。(王英豪攝)

雨馬在故事中是兩族相互理解的關鍵,在演出現場則是最爲吸睛的焦點。當它伴隨白煙,噴着蒸氣登場時,觀衆無不拿起手機搶拍,爲演出留下紀念。小野說,看到道具製作完成時,非常興奮,童話裡的雨馬本是在天空飛翔,但演出設定於戶外團隊討論後,決定要將道具做的「越大越好」,達到最佳效果。纔有這隻高達10公尺高的雨馬。

小野說,童話裡的雨馬本是在天空飛翔,但演出設定於戶外,團隊討論後,決定要將道具做的「越大越好」,纔有這隻高達10公尺高的雨馬。(王英豪攝)

小野的父母皆是客家人,有客委會支持製作的《雨馬》也添入不少客家文化元素,如繪有繁花圖樣馬兒道具、客家歌謠、客語臺詞等,讓不擅說客語的小野,從中重新學習客家文化。他表示,客家人重視家庭關係,劇情裡猴王與猴族王子的世代衝突、花族兄妹間的相依爲命,也是體現客家文化一環。

紙風車劇團團長任建誠表示,紙風車累積多年到偏鄉巡演的經驗,《雨馬》演出特別呈現三面舞臺,像把觀衆包起來,希望給觀衆不一樣的看戲感受。因去年接連遭逢疫情與火災,讓製作格外困難,但卻有更多時間可將相關設計做的更有創意,突破自己。本週末於國家兩廳院藝文廣場演出外,也有直播可以欣賞,3月25日至3月28日於國父紀念館中山公園噴水池前廣場有靜態展示,還有行動劇。

小野表示,紙風車去年遭遇很大的火災,先前測試道具時,大家在雨天下緩緩推着雨馬,「就覺得這雨馬很像紙風車也好,臺灣社會也好,甚至是我們的歷史這樣,走得很慢,但一直在往前走。希望這雨馬能給紙風車信心重新出發,也給全臺灣人祝福,給世界帶來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