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三個國慶節,在成都歷史上值得留下一筆回憶

成都天府廣場上通宵等候國慶升旗儀式的成都人

國慶之際,成都街頭又掛起了鮮紅的國旗。或計劃出遊天南地北,或在家休息絲毫不擠,成都人的國慶假期各有各的精彩。

1949年至今,這已經是成都人經歷的第七十五個國慶。以往的許多個國慶,慶祝各有不同。但有三個國慶節,也許在成都歷史上尤其值得留下一筆回憶。

1949年10月1日,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上舉行開國大典時,成都還尚未解放。挺進西南的大軍,還在前來成都的征途上。

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宣告自1950年起,以每年的10月1日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日。12月20日,二野政委鄧小平發出“成都戰役”作戰令,這也是解放戰爭中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戰役。

從此一戰功成。12月27日,成都解放。30日,成都舉行了盛況空前的歡迎解放軍入城式。跟今天一樣,街道的兩邊掛滿了紅旗,三十萬成都民衆熱烈歡迎,而當時的成都總人口僅在七十萬左右。許多老成都人說:這是成都“補辦”的第一個國慶節盛大慶典。

1949年,人民羣衆夾道歡迎解放軍進入成都市。

“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蜀中既已太平,江山亦歸寧靜,此時的成都百廢待興。1950年6月,成渝鐵路正式動工,而從市中心通往市區北部火車站的解放路也開始修建。8月,成都飛往重慶的民航航線開通,仍然在北郊的鳳凰山機場。然而成都市內的第一條公交開通,還要再等兩年。

即便市區已經解放,但成都周邊的匪患還很嚴重。新都、溫江、郫縣、雙流……不時有剿匪的槍聲響起。因此這一年的國慶節慶典,也因勢利導安排在西南軍區所在的北較場舉行。1950年10月1日下午3時,成都郊區8個鄉的農民剿匪自衛隊員,和城內的機關幹部、學生、各界羣衆及解放軍官兵近6萬人齊聚北較場,歡慶新中國的第一個國慶。

1950年,《川西日報》有關紀念成都國慶的報道。

而從1951年開始的十餘年裡,每年成都的國慶慶祝都在如今天府廣場的位置舉行。隨着一年一年國慶的到來,原來低矮破敗的皇城壩周邊舊貌換新顏,新華書店和百貨公司大樓相繼拔地而起。

1978年的《時代》週刊年度風雲人物,是時任中央副主席的鄧小平。這一年的2月,他在金牛賓館觀看了成都市川劇團演出的川劇摺子戲,明確提出川劇摺子戲可以公開演出,可以上廣播、上電視。

1979年1月1日出版的《時代》週刊,鄧小平獲選爲1978年“年度風雲人物”。

由此,被禁錮了15年的傳統戲曲在成都首先開放,接着全國戲曲紛紛開始解禁。與此同時,恢復高考後的第一批大學生開始走進成都的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的校門,迎來一個嶄新的人生。在春季正式入學,既是舊時代的餘音,更是新時代的潮聲。

開放,堪稱這一年的最強音。經中央批准,四川的成都和重慶於這一年起可對外開放旅遊。除遊客之外,成都還迎來了渴望已久的記者。作爲英國《每日電訊》的特派記者,奈傑爾·韋德第一次踏上成都的土地,用筆記錄下了當時的成都景象。

“省會成都,是一個擁有三百七十萬人口的城市,位於一片蔥翠的肥沃的盆地上,到處是綠油油的麥田和金黃色的油菜田。”

一年後他再次來蓉,成都已經有更深刻的變化,“我昨天在市內蹓躂了兩小時,發現同我十五個月前到這兒來時看到的相比有了很多變化。有限制的私營貿易顯然已經恢復,小巷裡有了自由市場,馬路邊出現了攤頭,郊區的農民在那裡出售手工業品和自己種的蔬菜。”

這時的成都,正處於騰飛的前夜。青年路市場與荷花池市場很快就要誕生,全市的機動車已有18400餘輛。9月,成都街頭出現了十輛出租車,這是出租車業於五十年代在成都停辦後首次恢復。一環路雖然途經之處許多地方還是林盤,但已經從土路換成了瀝青水泥路面。

那時的人民南路,騎自行車的成都人。 趙秀文 攝

1978年10月1日,成都市東方紅禮堂(即後來的錦江大禮堂)舉行了盛大的文藝晚會,成都市歌舞團表演的舞蹈《葡萄架下》贏來掌聲如雷。這個國慶節過後兩個多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在京召開,成都正式跟着整個國家一起,進入改革開放的新紀元。

攝影:四川日報記者劉先華

1978年10月1日,成都市東方紅禮堂舉行文藝晚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二十九週年。上圖爲成都市歌舞團正在表演舞蹈《葡萄架下》。

1950年北較場國慶慶典上的小學生,到1978年已是年屆不惑的中年人,而如今更是坐八望九的白頭翁媼。一年一年走過來,最能深切體會成都變化的天翻地覆。

成都今日的常住人口將近2200萬,成爲全國七座超大城市之一。早在去年9月,成都640萬輛的汽車保有量就已正式超越北京,穩居全國第一。從一環路到七環路,從鳳凰山機場到雙流天府雙4F國際機場,從地鐵里程0公里到全球排名第五……跟第一個國慶時相比,成都早已恍如隔世。

天府機場的第一架進港航班過水門儀式。天津四 攝

年復一年行至如今,成都絕非一路坦途一帆風順。有高潮就會有低落,波峰總是出現在波谷之後。只是一向以閒適著稱的成都人,骨子裡也從來不缺前行不輟的韌勁:不止於現狀、不甘於惰性、不滿於躺平。樂天知命的同時,該流汗血拼的時候絕不敷衍以對。

如今又一個國慶來臨,萬衆期待的無非是簡簡單單的幾個字:政通人和,蒸蒸日上,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無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國慶之際的心願說來平常,不過就是讓美好延續、萬事全興。

成都,錦江河畔

全興,一個成都人再熟悉不過的名字。它來自於明代錦江邊的古井,在山呼海嘯的雄起聲中爲全國億萬人所知,又至始至終是一年四季成都人餐桌上的愛物。七十五個國慶以來它一直都在:入城歡慶時有它、繼往開來時有它,當下百尺竿頭奮發向上時更有它。

全興早已不僅僅是一杯酒,它既是歷史、是傳承,也是情懷、是榮耀,更是成都一路前行的見證。全興陪伴成都人的這一份長情,也從未因歲月消磨而改變。畢竟無論何時,只要家國全興,都是最好的國慶。

品全興,萬事興。今年的國慶,每年的國慶。

——漫成都·生活——

文字|馬利

編輯 |Penny

圖片|漫成都資料庫

主編/出品丨王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