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纔是陶淵明的真實家世

永遠的陶淵明--貳

福不虛至,禍亦易來。

夙興夜寐,願爾斯才。

01

以職場人生來看,陶淵明的履歷就過於簡單了。

可他曾祖陶侃的生平卻並不簡單。

陶侃生於公元259年,死於334年,壽元75。在那個時代,算是高壽者。陶侃經魏晉三朝,他出生時,司馬氏還未篡朝,7歲時,方纔有西晉。他的壯年時期可以說是西晉的黃金年代,可惜他家境微寒,和寡母相依爲命,不要說飛黃騰達了,解決一家之溫飽還需苦心經營。

02

關於陶侃的起家史,確實挺勵志。

陶侃不僅自己足夠努力,他還有一個審時度勢的好孃親。在《世說新語》篇幅有限的賢媛篇裡,陶侃的母親湛氏就有兩則典故,湛氏也和三遷的孟母、刺字的岳母、畫地的歐母一起,並稱中國四大賢母。

湛氏果斷、剛毅且明事理,應該說對陶侃的一生影響深遠。陶侃早逝的父親陶丹是孫吳時期的小吏,按九品中正制,陶侃的職業生涯起步就不會高,他年輕時只是尋陽縣的魚梁吏,按現在的說法基本就是衙門裡的打雜臨時工,是不入品的。如果不出意外,他這一生可能只能輾轉於這個階層。

但是,陶氏母子兩都非凡人,他們抓住了一生中難得的機遇,人生從此改道。這件事情被鄭重地記錄在《世說新語•賢媛篇》裡。

有鄱陽郡的孝廉範逵路過陶侃家。當時天寒地凍冰雪積日,陶侃本就家貧,倉促間更是無以待客。其母湛氏果斷剪下自己的長髮賣給別人做假髮,換得酒菜。在古代可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頭髮的地位有如手足的。家裡沒有炭火做飯,他娘就砍了一半樑柱當柴火。於是客人受到了周到的照顧,連僕人都不曾冷落。這個範逵告別時,陶侃更是相送百餘里。

你說人家母子倆如此殷勤周到,這個範逵怎麼好意思白受人家盛情。

於是他極力向廬江太守張夔推薦陶侃,後來陶侃被徵爲督郵出任樅陽縣令,從此進入有品公務員階層。不要小看這小小的一道檻,在舉薦爲官的時代,即便才能卓著,若沒有人脈,有些人終其一生都無法跨越這道檻。

生活有時候就是那麼有趣,陶侃從督郵起步而平步青雲,而他的曾孫陶淵明因爲不願折腰事督郵,而辭了小小的彭澤令。

這就是所謂的人各有志,各得其所吧。

03

八王之亂導致晉室衰微,不僅邊境少數民族虎視眈眈,南邊的蠻族也不安分。陶侃先是憑平叛義陽蠻張昌之功封東鄉侯,食邑一千戶。後又參與平陳敏、杜弢之亂,一路拼殺到東晉立國。

後來他的威望和才能爲王敦所忌憚,差點被殺,幸好有親家——另一個軍閥周訪牽制,最終保得性命被貶到交州也就是今天的廣州做刺史。在廣州他又憑藉平叛杜弢舊部杜弘之亂,或封柴桑侯,食邑增至四千戶。

不過,真正將陶侃推上職業巔峰的還是東晉初年的兩次內亂。王敦之亂平定後,陶侃都督荊、湘、雍、樑四州軍事,任徵西大將軍、荊州刺史、領護南蠻校尉。328年蘇峻亂,陶侃與溫嶠聯手平定。後因功升任侍中、太尉,加授都督交州、廣州、寧州等七州軍事,加羽葆、鼓吹,封爵長沙郡公,食邑三千戶,又賜絹八千匹,聲望達到頂峰。

公元330年,江州內訌,陶侃趁機領江州刺史,真正控制了長江的上游和中游。

公元334年陶侃逝於樊溪,成帝下詔追贈爲大司馬,賜諡號“桓”,以太牢禮祭祀。可惜陶侃的十七個兒子,沒有一個能繼承他的軍事才能。雖然他死後,子孫僅能守成,但大司馬的餘威深遠,到公元420年,劉裕代晉立宋,當時前朝東晉的封爵中只有王導、謝安、溫嶠、謝玄與陶侃的子孫爵位未被廢除。

04

回望歷史,陶侃其人當屬一世俊傑,他起於微末,知進退而務實守節,爲人爲事歷世廣受稱讚,不僅宋人將他列武廟七十二將,偉人毛澤東也對他讚賞有加。他這一生兢兢業業勠力上進,晚年位極人臣卻能“懷止足之分,不與朝權”,也算是進退有據的能臣干將。

且陶侃很善經營,據傳他有童僕千餘,珍奇寶貨富於天府。當然,因爲他夫人龔氏“極度賢惠”,積極爲他納妾,導致他子女衆多,如若沒有家財萬貫也不好養活這一衆公子小姐。

陶侃的第十個女兒嫁給了名士孟嘉,生的女兒孟氏又嫁給表兄陶某某,孟氏生的兒子就是陶淵明。陶侃後代太多,分到陶淵明非嫡長這一支雖然有限,但“瘦死的駱駝也比馬大”,分到手裡的家產其實也還算可觀。再加上母親出身吳地名門,這樣的家庭家底怎麼會薄。

即便陶淵明的父親“寄跡風雲,寘茲慍喜”,是個不染俗務、不善經營的神仙人,留給陶淵明的遺產,除了“家族的榮光”,還是頗有一些莊園田產的。

05

所謂時勢造英雄,出身寒門的陶侃所有的榮耀,其實都是靠軍功一步一步積累的。

陶淵明一生淡泊事功,但言及其祖之榮,也難掩激越神往。

細究起來,陶淵明的血脈中還是頗多其祖之風的,他日後的退守窮廬,他的本分守節,他的恭孝親仁,均不墜其祖氣節。

陶淵明中年得子,曾做《命子》詩一首,詩中詳細記述陶氏一族由來,是他唯一的“述祖德”之詩,也是他作品中少見的辭章華特、莊嚴肅穆之作。在詩裡,他大書祖輩榮光,從遠祖到長沙公,濃墨重彩,可見對於陶氏榮光,他還是心有慼慼的。

渾渾長源,蔚蔚洪柯。羣川載導,衆條載羅。

時有語默,運因隆寙。在我中晉,業融長沙。

桓桓長沙,伊勳伊德。天子疇我,專征南國。

功遂辭歸,臨寵不忒。孰謂斯心,而近可得。

雖然祖父和父親功業不顯,但德行可嘉:

肅矣我祖,慎終如始。直方二臺,惠和千里。

於皇仁考,淡焉虛止。寄跡風雲,冥茲慍喜。

最後講初爲人父的欣喜之情,以及對於愛子的殷切希望,看來望子成龍的傳統深入人心,即便是陶淵明也不能免俗。

嗟餘寡陋,瞻望弗及。顧慚華鬢,負影隻立。

三千之罪,無後爲急。我誠念哉,呱聞爾泣。

卜雲嘉日,佔亦良時。名汝曰儼,字汝求思。

溫恭朝夕,念茲在茲。尚想孔伋,庶其企而!

厲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於我!

既見其生,實欲其可。人亦有言,斯情無假。

但是,最後他卻又說:

日居月諸,漸免子孩。福不虛至,禍亦易來。

夙興夜寐,願爾斯才。爾之不才,亦已焉哉!

意思就是說,歲月如梭,你也會漸漸成長。漫長的歲月裡,幸福不會憑空而至,災禍也無可避免,老父親夙興夜寐,惟願你未來能夠成爲棟樑。不過,如果你日後真的成不了才,那也沒有辦法。

這是什麼神仙父親!

果然很佛系,很陶淵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