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剛:當技術來臨的時候希望是駕馭而不是被淘汰

在2023年的《愛康AI未來之夜》脫口秀中,舞臺上的張黎剛幽默風趣,看起來並不像一位傳統的企業家,他用抑揚頓挫的語氣說:“宋宋宋,我爲了學宋木子這個歌,昨天練了一個晚上。宋宋的咬字我覺得很有特點,我一聽就來感覺了——我感覺他牙齒咬合有問題,我建議到我們愛康的口腔中心做個人工智能的牙齒檢查。”

愛康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CEO張黎剛,一位雜糅了“矛盾”氣質的企業家——他既會高調出現在綜藝的鏡頭之下,活躍在各類訪談、公益活動中,與明星大使交談甚歡,精通營銷之道;而在與財新的訪談中,張黎剛西服熨帖,姿態挺拔,儼然是一位標準的企業家形象,語言中透露出更多科學家般的嚴謹,善於援引數據支撐判斷與論點,對於癌症等重大慢性疾病、阿爾茨海默病等高齡疾病的患病趨勢和具體篩查手段、治療方法都瞭如指掌。

他的身上何以出現這樣的複雜性?

(張黎剛在2024年《愛康AI智愛之夜》進行脫口秀表演)

張黎剛的十字路口

張黎剛的學習和職業經歷頗具戲劇性。他出生在江蘇的鄉村,在全家人的託舉下,成功考取復旦大學生物系,但在大三時,他不顧父母反對,選擇退學,前往美國留學。

從美國大學畢業,工作兩年多後,張黎剛考上了哈佛研究生院,在哈佛醫學院攻讀遺傳學博士。但很快,他又一次選擇“轉身”。1998年,互聯網正在中國崛起,張黎剛決定放棄博士學位,回國創業。

令人意外的是,他沒有選擇研讀多年的生物醫學領域,而是進入了方興未艾的互聯網行業。回國後,張黎剛跟隨張朝陽一起打拼搜狐網,擔任第一任產品發展部經理、總監,就當他要被提議任命爲副總裁之時,張黎剛再一次“激流勇退”——離開搜狐,在1999年與合夥人創辦藝龍網,並在幾年後把藝龍網推至國內旅遊網站排名前列。在藝龍網經歷了賣出、買進多次資本層面的變更後,2003年他選擇了離開。

張黎剛始終在不斷遷徙,直到2004年,他把專業與興趣相結合,建立一個互聯網醫療平臺——愛康網,也由此開始了深耕健康服務的二十年。

(2004年,張黎剛在北京建外SOHO愛康網總部留影)

私營體檢發展二十年

這也是中國院外體檢市場初步形成到擴增發展的二十年。

隨着國民健康意識的覺醒,健康體檢開始逐漸轉爲預防保健性質的商業體檢。彼時,醫療機構普遍擁擠,加上醫療保險、醫藥分離等機制正處於改革中,公立醫院未能充分承接的體檢需求被私營體檢機構看見,更多第三資本隨之涌入。

2004年,愛康網剛創立的時候,社會辦醫療機構還只有零零星星,雖然互聯網已然形成風口,但互聯網+醫療還沒有形成明確的商業模式,大多止步於線上預約掛號的應用,而且大衆對於醫療商業化的態度也相對模糊。

在醫療服務的賽道,張黎剛是少有的具備互聯網從業背景的人,因而敏銳地嗅到了互聯網醫療領域的前景。張黎剛總結道,體檢行業收入主要來自團體客戶,而公立醫院的體檢中心很難滿足跨區域的中大型企業服務需求,私營連鎖體檢機構的優勢凸顯出來,且相比於價格剛性的公立醫院,私營體檢機構提供的“一站式”服務更加具備性價比。於是愛康網最初採用了爲大型企業提供一站式體檢外包服務的模式,幫助企業找各地醫院的體檢中心落單,而那時愛康網並沒有自己的體檢中心。

隨着客戶的積累,張黎剛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自建線下體檢中心。愛康網由互聯網輕資產模式,轉向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重資產模式。“當我們通過互聯網平臺爲大企業提供一站式的體檢外包服務獲得客戶後,我們卻面臨着沒有地方落單的尷尬局面,因爲當服務提供方(體檢中心)資源稀缺時,有了流量、有了客戶也沒用,我們被逼無奈必須往線下走,最後與上海國賓健檢合併,成爲愛康國賓集團”,張黎剛在訪談中回憶道。

(北京愛康君安旗艦中心內,張黎剛接受《財新時間》專訪)

爲體檢科普“苦口婆心”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體檢覆蓋率較低。根據2021年數據,中國健康檢查人次數超過五億人次,但分攤到每個人頭上,實際體檢覆蓋率不到40%。

從脫口秀到輕喜劇,張黎剛嘗試用大衆喜聞樂見的形式消解嚴肅醫療的枯燥與難懂,也常常以實例爲體檢預防的作用“正名”。在健康領域深耕多年,張黎剛對健康最大的感受,就是要防患於未然,不論是在綜藝中還是在訪談中,他都反覆強調定期體檢的重要性。

但一路走來,張黎剛深感大衆對於體檢“仍然不夠重視”。當前中國全民體檢的比例仍然較低,而近年來,惡性疾病有年輕化的趨勢。據他觀察,在以年輕人爲主的公司,即便有企業提供的免費體檢福利,參檢比例也仍然不足100%,在互聯網公司比例大約是八成。

張黎剛再次援引數據,表達了他的擔憂:癌症發病概率是3‰,而且中國每一年的癌症數字都在增加,每一年超過500萬隻是時間問題。

張黎剛分析,體檢比例較低的背後,有諸多因素。最顯著的因素是費用,大部分退休人員已經沒有年度體檢的福利,而是否要自費體檢則取決於個體支付能力。其次是,體檢意識的不足,在心理層面,大多數年輕人抱有僥倖心理。

(北京愛康君安旗艦中心,張黎剛帶領主持人蔘觀問診區域)

創新技術如何賦能體檢行業

近年來,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的人工智能正改變着大衆的生活。互聯網出身的張黎剛認爲,AI的出現會是行業的變革之機。張黎剛表示,對於社會辦醫療機構,醫療專家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仍是軟肋。但是人工智能、大數據以及精準醫療技術的應用能很大程度彌補專家力量的不足、降低對於專家力量的依賴性。

在大模型時代,AI醫療技術究竟有哪些關鍵性的突破?落地到體檢場景中,AI究竟扮演着什麼角色?張黎剛用兩個例子,說明了AI在醫療服務中的應用。“在愛康體系當中,每一年超過100萬人會做肺部的CT,以前都是醫生來讀片的,現在都是AI先讀片並進行初篩和分級,有效輔助醫生進行後續診斷,這樣便可以降低人工判斷的失誤,並提升服務效率。

愛康在骨關節的篩查與健康評估環節也引入了AI技術。張黎剛表示,中國每一年有上百萬人需要做關節置換手術,在此之前,醫生多是憑經驗判斷,且手術時間長、出血多,不一定能給患者配置最合適的型號。

張黎剛的父親,已經年至古稀,他成了愛康系統中使用這項技術的的第一位客戶,他的父親在上海最好的骨科醫院,藉助AI分析規劃完成了關節置換手術。“現在有了AI之後,所有的一切都變成開卷考試了”,張黎剛說,AI能夠三維重構關節結構,從而給出更加完美的方案。

AI+醫療被寄予厚望,但仍無法迴避人工智能發展面臨的瓶頸——由於隱私保護和監管問題,在醫療影像領域,高質量的標註數據尤其稀缺且昂貴,獲取難度大。且對於此類複雜的醫學模型結構,AI決策過程的不透明也引發對AI診斷安全性的擔憂。因而對於醫療服務機構而言,一方面對AI技術的使用,仍應更加謹慎;另一方面,相關的醫療數據,亦需更多用在“刀刃上”。

張黎剛分享了他們是如何與AI技術公司合作,通過視網膜進行認知障礙的人工智能評估,利用相關病例數據,研究早期篩查阿爾茨海默病的方法。APOE(載脂蛋白E)ε4是顯著影響阿爾茨海默病的遺傳性基因,張黎剛援引論文數據稱,“如果一個人有兩份拷貝的APOEε4等位基因,他比正常人的(患病)風險會增加26倍。而今年5月西班牙的一個科學團隊發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表明,對於有兩份拷貝的APOEε4等位基因的人,到了某個年齡段幾乎都會得阿爾茨海默病,而不再只是風險的增加了。”根據張黎剛提供的數據,在愛康以往參與APOE基因檢測的約349萬人次中,有約24,000人攜帶有兩份拷貝的APOEε4等位基因,比例爲0.69%,這意味着該人羣到了某一個年齡段幾乎都會得阿爾茨海默病。以前沒有藥物治療,今年一月國家藥監局已經批准了一款國際上同步上市的藥物,這個基因檢測就非常有價值。

通常診斷阿爾茨海默病,需要抽取腦脊液,或者做PET-CT,有侵入型且收費高昂。張黎剛表示,今年,愛康引入了基於microRNA技術的血液檢測方式,可能在阿爾茨海默病症狀出現5-7年前就能預測患病風險,未來希望能夠將AI、血液檢測及基因檢測技術相結合進行醫學研究,探索出讓更多阿爾茨海默病家庭獲益的科學成果。

據行業從業人員估算,相比國內醫院的體檢中心,愛康平均提前了3-5年開始應用這些新技術。根據公開信息,應用基因檢測技術進行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愛康從2016年開始佈局,並在2020年發佈了《基於分子診斷的中國體檢人羣結直腸癌及癌前病變白皮書》,而北京一家著名三甲綜合醫院從去年纔開始提供同樣的檢測服務。

(愛康集團發展歷程照片牆前,張黎剛與主持人分享創業心路歷程)

健康服務何以找尋第二增長曲線

可以預見的是,體檢行業將迎來更迅猛的發展階段,競爭也趨向白熱化。當公立醫院全面實行集採,藥品和耗材零加成,影像診斷限價等醫改政策,公立醫院也急需拓展高盈利,健康體檢便是方向之一,這給私營體檢機構也帶來挑戰。但是張黎剛表示:客戶若在三甲醫院體檢中心篩查出健康問題,基本上都會被直接推薦到直屬醫院進行後續治療,鮮有被推薦到相應臨牀科室更擅長的其他醫院。但儘管是綜合性醫院,也沒有一家三甲醫院各個科室都是最強的。因此,如果是在愛康體檢查出了健康問題,愛康在檢後環節會幫助客戶推薦、對接到針對各類疾病最爲對口的三甲醫院進行後續治療。

當卷低價、卷服務已是常態,愛康除了發揮自己在科技領域的集成優勢以及與各大三甲醫院強勢科室合作的平臺優勢外,也在尋找自身的第二增長曲線。目前,體檢佔愛康營收比例的八成。張黎剛表示,除了體檢之外,未來將把口腔業務作爲線下第二大業務。他給出了一組數據:“根據我們的結果,十個人做口腔檢查,九個人需要治療的,因爲中國人的口腔保健(意識)是比較差的。”

張黎剛表示,“我覺得我還是有信心能夠把愛康上一個臺階,我是希望三年之內,能儘快跨過100億人民幣收入的這麼一個門檻。”(CIS)

來源:財新時間

編輯: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