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師」成立半世紀 救國團擴大服務面向
張老師基金會自1969年由救國團所創,迄今已滿半世紀,救國團主任、張老師基金會董事長葛永光談起過去並展望未來,業務將從青年輔導向外延伸,擴大服務層面,未來不只納入老年人心理諮商與社區服務,更盼能順利與新北市政府合作,成立分事務所,也致力將新科技導入,讓「1980」張老師服務專線能在全國撥號與通話。
葛永光表示,「張老師」是救國團最亮的公益代表,成立初期,以青少年輔導工作爲主,1998年6月更名爲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並於2000年6月20日陸續於臺北、臺中、臺南、高雄、桃園等5都成立分事務所和6個縣市中心。
葛永光也提到,「張老師」直播服務專線「1980」,代表:「依舊幫您」,則從2001年起更改爲簡易撥碼,方便民衆透過電話進行心理諮商;而2005年因應《心理師法》成立,積極着手規劃「專業諮商體系」及「志願服務體系」雙軌制,籌劃設立「張老師」心理諮商中心,集結有證照的諮商心理師、臨牀心理師、社會工作師等專業團隊來服務。
葛永光說,「張老師」成立半世紀,運用1980輔導專線、晤談、網路輔導和函件輔導,協助面對困境的當事人走過低潮,全國輔導超過319萬人次個案,參加心理健康教育也超過2131萬人次,更有3萬多人蔘與過「張老師」的服務行列,擔任志工,甚至拿到專業證照。
談起近年來張老師的服務業務,已從青年輔導跨足到心理健康教育,針對當前青少年心理問題,張老師臺中分事務所曾針對中部地區(中、彰、投、苗)國中、高中及大學生進行「青少年情緒商數」調查,整體平均只有66分及格邊緣,甚至情緒商數向度之一的「情緒管理」只有51分爲不及格。
「張老師」也發現,主動向臺中張老師電話諮商的青少年,最多困擾以自我認同或自我人生觀居多;青少年時期除了充滿對成長的欣喜,卻也懷着對自我的探索、茫然、不安,而多數青少年的困擾多在於升學壓力、人際互動、家庭因素、重要他人的離去,心裡出現挫敗感而失去自我認同價值。
對此,葛永光提到,我國青少年發展指標可從以下幾點去看:教育、健康、安全、國際視野與經驗、資訊知能、公民與社會參與、經濟機會、犯罪與行爲偏差,在「張老師」的服務中可以具體的去觀察到,對應到時代變遷下,身爲數位原住民的青少年的成長環境、社交方式有明顯的變化,當前臺灣兒少幾乎人手一機。實際案例常有的是考試考不好、校園霸凌、同學間處不好、被父母罵、心情不好、找網友訴苦、網友赴約一去不返,最後留下傷心自責的父母…等。
另外,兩性問題也時常困擾青少年,張老師基金會高雄分事務所針對高雄地區青少年性價值觀與態度做過調查,顯示少數不同意見的青少年,易藉由性行爲來表示自己的自主及成長,在兩性觀念上出現偏差,仍是需要多關懷及宣導的對象。
葛永光說,性教育不僅是性生理知識的教導,同時也應該着重「情感教育」、「尊重身體的自主權與隱私權」,學生學習合宜的情感表達方式及具備處理情感關係的能力,以建立自尊及正確價值觀。期盼可以落實性教育,爲孩子打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他們願意說出口。
張老師基金會作爲民衆重要心理諮商窗口,葛永光說,迴應社會需求,將會擴大組織編制與服務內容,未來業務不只將從青年輔導向外延伸,配合老齡化社會到來,也將納入老年人心理諮商與社區服務,更盼能順利與新北市政府合作,成立分事務所,讓六都民衆都能享有張老師的服務,也致力將新科技導入,讓「1980」張老師服務專線能在全國撥號與通話,同時將視訊諮商導入未來計劃,最後,「張老師」也希望擴大政府與企業員工,甚至軍中青年的諮商輔導、心裡健康教育的加強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