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儀達人:樹葬恐入土未安

臺東市殯葬所懷恩園區推廣樹葬,骨灰穴位環繞排列成圓環狀。(蕭嘉蕙攝)

殯葬文化新舊碰撞,火葬法雖爲主流,但土地資源日漸緊縮,增建納骨塔上演「死人與活人爭地」;如今,不立碑、不造墳、不入塔的自然葬成爲新選擇,葬儀百貨業者李濂淞卻直言,環保葬不一定環保,因此鑽研水晶骨灰罐保存骨灰,解決受潮問題。

古有一說「死者爲大,入土爲安」,爲使土地利用永續循環,內政部自2001年起推動環保自然葬,臺東縣共有3處環保葬區,其中,臺東市殯葬所懷恩園區以推廣樹葬爲主,提供免費植穴,鼓勵安葬。

臺東市殯葬所長黃樹勳表示,樹葬數量逐年微幅增加,葬區規畫中央種植綠樹,骨灰穴位圍繞排列成圓環狀,以最後一名下葬者爲始點,歷時半年後,進行土壤整理,並重新開放安葬,實踐重複使用。

臺東縣推行環保葬至今,樹葬吻合傳統入土爲安觀念,迴歸大地,化作春泥,滋養樹木,然而真相卻是「入土未安」,骨灰研磨埋入土後,遇水易凝結成塊,且不具養分,經翻土掘出的骨灰塊,往往淪爲棄物。

「骨灰何去何從?」李濂淞直言,環保葬的真相併不環保,無論樹葬或海葬,骨灰都無法分解,甚至危害生態環境,「眼不見並不爲淨」。

人稱「殯葬百貨大亨」的李濂淞,翻找歷史文獻得知,水晶防腐防潮性佳,走訪中、越、緬等數十國尋覓晶礦原料,最終選用坦薩尼亞出產的石英砂,以人工養晶,再切割打磨製成骨灰罐,硬度達8,高於碧玉、翡翠,獲13項專利認證。

李濂淞指出,臺灣氣候暖溼,骨灰罐平均5年就會「跑水」,導致受潮,高硬度的碧玉、翡翠等材質可防潮,但價格不斐,動輒百萬起跳,水晶骨灰罐性價比高,顏色還可搭配五行風水。

水晶骨灰罐研發耗資3000萬元、歷時4年,一問世即成爲骨灰罐界翹楚,如今市面上充斥盜版仿品,李濂淞淺淺一笑說「自有應對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