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學術期刊發文章有多難
前不久在國內網絡掀起的“師孃論文風波”引起不少人對學術期刊的關注。在頂尖期刊發表文章的難度有多大?在海外讀書的普通研究生,能否通過發表文章來提高自己的競爭力?《環球時報》記者就這些問題採訪了幾名曾在美國不同水平的期刊發表過文章的學生、學者。
一般來說,學術期刊都具有嚴格的評審制度,所有提交的文章要經過盲審,即便進行修改後也可能被退稿,整個過程需要半年到一年。美國東岸某大學物理系博士後嚴同學告訴記者,重要的學術期刊通過率要低於20%。
衆所周知,理工科的頂級期刊就是《自然》和《科學》,而各個領域也有自己的高級期刊和一般期刊。楊博士畢業於某名校的地球物理專業,他告訴記者,該專業入門級的期刊有《地球物理研究期刊》(下圖),中級的有《美國科學院院刊》(中圖),高端的是《自然》的子刊《自然-地球科學》,頂級的就是《自然》(上圖)。評判期刊主要看影響因子,但影響因子低的期刊不一定不好,有可能是涉及領域較小的專業期刊。投稿時,要根據自己的水平定位,選擇不同層次的期刊。楊博士說,他首先在入門級期刊上發表了兩篇論文,然後在中級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最後一篇在頂級期刊刊登的文章,其實在畢業後一個月才發表的。
導師在發表論文時也起到很大的作用。楊博士表示,雖然學術論文是盲審,“但每個專業圈子很小,只要看研究內容,基本知道是哪個學校哪個組的,尤其是一些頂級學者開創了某一領域,他們的學生髮論文就會更加容易一些”。在人文學科當中,導師的影響力就不那麼重要,文章是否能夠發表,更要看是否有獨特的見解、是否使用了新的材料、在研究方法上有無突破和創新。
找準不同期刊的風格也很重要。有些期刊喜歡理論性更強的文章,有些則喜歡觀點新穎、對某一些話題有興趣的。郭博士畢業於某名校的電子工程專業,他告訴記者:“如果用新方法解決了一個棘手的普遍問題,可以投稿頂級期刊,如果解決的是自己專業的問題,就投領域內的期刊。”畢業於某名校計算機專業的陸博士告訴記者,隨着學科發展,期刊地位也有一些變化,比如在計算機圖形學領域中,《圖形學》曾是特別火的期刊,但目前火爆的都和人工智能有關,因此要緊跟學科動態。
《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的大多數學者認爲,在門檻太低的期刊發表文章意義不大。不過被難度大的期刊退稿以後,也不必沮喪,可以試着轉投同一水平的其他期刊。需要注意的是,絕不能一篇稿子同時投多個期刊,在美國這樣的違規行爲會直接導致學術生涯的結束。陸博士稱:“現在傳播手段越來越多,不一定只關注期刊和學術會議,很多學者把文章掛在網上,然後自己宣傳,這樣不需要經過評審,別人也可以閱讀、引用。”這是一個可行性很高的方案,對所有學科和水平的學生都適用。
學術論文對於任何一個學者來說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尤其是準備進入學術圈的學生。當然,接受採訪的學者們都表示,論文的命中率,與作者的年齡、學歷無必然聯繫,主要看文章的貢獻、課題的熱門程度,還要加上一點運氣。斯坦福大學人文學院一位研究文學的老教授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投稿過程中,學生可以進一步梳理思路,研究學科中的重要期刊,獲得有價值的評語。無論是否被採用,我都鼓勵學生們盡最大努力去嘗試。”加州某公立大學一名青年教授對記者說:“失敗也沒關係,在這個季度,我已經有兩篇論文被拒,這就是學術的本質,一直被拒絕,並在被拒絕中學習,提高自己。”更重要的是,學生們應認識到,論文並不是“爲發表而發表”、用來獲得私利,而是通過撰寫、修改、發表的過程,對學科有更深入的認識,對研究項目有更充實的體會,通過論文來普及自己的研究成果,造福大衆,推動人類科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