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睡越暴躁 美研究發現增加憂鬱症風險的睡眠習慣

熬夜、睡眠時間不足與睡眠模式長期不規律的人,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往往也提高。(圖/DVIDS)

爲了解睡眠時間與睡眠規律性,對心理健康造成的影響美國密西根大學組成的研究團隊,針對逾2,000名實習醫師進行爲期1年的睡眠與情緒數據追蹤。結果發現,熬夜、睡眠時間不足與睡眠模式長期不規律的參與者 (如就寢與起牀時間不固定、突然一次性長時間補眠),罹患憂鬱症的風險往往也提高。研究還發現,睡眠缺乏規律而導致的心情不佳,與人熬夜到深夜而隔天還要早起上班等同。

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021年2月份的《NPJ數位醫學期刊上。論文指出,現有研究已發現睡眠總時間與憂鬱症存在着關聯性;然而,對於睡眠時間、睡眠規律性與心理健康的關係,現有文獻的論述仍舊不足。

特別是受限於科技,過去對睡眠時間與規律性的偵測,往往只能倚賴參與者自陳報告,因而對研究成果帶來侷限。爲此,研究團隊集結2,115名剛從醫學院畢業並展開第1年實習的實習醫師。

其中,56%爲女性,所有參與者年齡爲27.5±2.4歲。其生活特徵工作量突然上升,每天24小時都要輪班。這些工作上的變化造成睡眠模式的不規律,而隨着實習的開始,罹患憂鬱症的人數急遽上升。

突破前述自陳報告帶來的限制,所有的參與者需配戴腕戴式偵測器,如Fitbit、Apple watch等智慧手錶,以記錄就寢與起牀時間、睡眠總時數,以及隔日起牀後情緒變化。此外,在爲期1年的研究期間,所有參與者每季都要接受一次憂鬱症檢查

結果發現,每日睡眠模式缺乏規律性的參與者,往往在憂鬱症問卷檢測中取得較高分,每天情緒也處於較低盪的狀態。同樣地,經常熬夜與睡眠不足的人,憂鬱症檢測一樣獲得高分,每天心情也都相當地不美麗。換言之,每天起牀時間不固定的人、前一晚熬夜的人,以及睡眠不足的人,他們都會發現自己起牀後的心情不太愉快。

研究團隊指出,透過先進的穿戴式技術,讓研究者能夠獲得比以前規模更大,卻更精準的心理健康與生理數據。這些讓該研究發現睡眠、日常情緒以及憂鬱症之間,存在着相關性。

不過,由於實驗對象全數爲年輕的高學歷知識份子;換言之,能否適用於普羅大衆,則須進一步的實驗檢證。但研究團隊強調,實習醫生高壓、高工作量、作息不固定的生活型態,非常適合作爲實驗的樣本。未來,研究團隊可能會針對家中幼兒父母,進行睡眠與心理健康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