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狩獵自主管理 林務局:流程簡化但須嚴格回報

林務局長林華慶。(李柏澔攝)

爲持續重振原民文化的保育永續精神,並宣導以能防止誤傷非目標物種的改良式獵具取代傳統套索,「原住民狩獵自主管理」已推行多年。林務局表示,原住民狩獵自主管理一方面透過族人自己訂定傳統的自律公約,讓狩獵地下化的現象能夠導正,目前採取「先登記後回報」的狩獵方式,若無回報下次申請就不會獲得許可。

狩獵黑熊在臺灣社會一直引來爭議,原住民族委員會先前反思現況,將和林務局研議善用合作力量做好保育。

林務局長林華慶受訪指出,2017年起就開始推動「原住民狩獵自主管理」,目前有12個部落或組織參與,而花蓮縣秀林鄉則是全鄉獵人都參與,管理宗旨是要恢復原住民傳統狩獵的永續與敬重自然之精神。

林華慶說,過去千百年來,原住民已有和大地共同運用自然資源的法則,但過去30-40年對於原民狩獵有強力的抑制,使得傳統狩獵轉入地下化,傳統耆老的永續精神也就沒辦法傳承給下一代,有些地區的狩獵活動已經脫離永續的常軌,因此「原住民狩獵自主管理」是透過族人自己訂定傳統的自律公約並重新和政府合作,讓狩獵精神可以良幣驅逐劣幣。

林華慶強調,現在很多野生動物監測、拍攝設備等都是由獵人放置,獵人也會回報狩獵成果,例如山羌、山羊等經常獵捕的標的物種,而且族羣數量都沒有受到影響,有些反而持續穩定的成長,可見有規範與永續的狩獵,確實可以和自然共存。

林華慶指出,過去規定申請時要填寫狩獵多少物種,但這其實強人所難,也違反原民狩獵要和上天請求的慣習,所以現在採取先登記,然後事後回報,假如沒有嚴格確實的回報,下次申請就不會獲得許可,狩獵區域也要先載明,不得侵犯到其他部落的獵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