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中國製造 真的回不去了?
文╱楊瑪利
我對這件事情的記憶特別深刻。今年5月3日(週五)傍晚,我跟編輯部同事一起盤點接下來一週可能發生的重大國際事件有哪些,好預備下一週的網路與社羣應該登什麼國際文章,供讀者參考。
就在前一天,美國財政部長梅努欽(Steven Mnuchin)在北京與中國副總理劉鶴展開新一輪中美貿易談判,美國發布正面新聞稿,指出談判相當有成效,下一週劉鶴還要領隊到美國繼續談判。
當時國際輿論多數對談判抱持樂觀,《華爾街日報》報導,劉鶴下星期訪美時,雙方可能在那一輪談判後達成協議。而在此之前,白宮也表示,中美貿易談判有可能在未來兩週內產生結果。
因此當下我們決定週日前先完成一篇網路稿件,分析中美貿易的樂觀局勢,並於下週一一大早上稿。週日下午我如期收到同仁稿子,但令人震驚的是,週日深夜就發生了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推文,指摘中國大陸談判進度太慢,並宣佈5月10日起,正式對中國輸美的2000億美元商品關稅增至25%。
看到川普推文那一刻,我嚇到了,慶幸準備好的稿子尚未上稿,不然就糗大了!這個重大轉折對我而言,就是把那篇稿子緊急修改、補充,再上稿而已。但我事後觀察,這件事卻對許多在大陸的製造業,包含廣大臺商,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這之前,2018年3月開啓的中美貿易戰,中美雙方談談停停,數度露出有重大進展的樂觀消息。
之前雖然已有一些臺商啓動回臺或到東南亞設廠的想法,好避開大陸輸美的高關稅。但遷移產能並不容易,不少企業一直抱着觀望態度,期待事情會有轉圜,或許不久後就雨過天晴。
從觀望到篤定 企業大舉遷徙求生
但這一次深夜推文,卻讓許多臺商,從觀望變成篤定了!不少企業家表示,5月5日那一個推文推了他們一把,逼迫他們面對現實。
直到今天,大家普遍認爲,中美貿易戰不會在短期內就結束,就算近期出現緩和跡象也不要長遠太樂觀。
誠如一位身經百戰的70多歲臺商說,「就算關稅談判和解,中國製造的榮景,也回不去了!」中美貿易戰表面上是美國爲了縮小貿易逆差開戰,其實骨子裡爭的是科技、經濟等世界話語權的領導地位。
不少企業家表示,過去美國也曾這樣對付日本,後來日本經濟失落了近30年;這次對中國,一定也會從各方面施壓,不會短期結束,可能5年、10年,甚至更長!
當觀望心態消失後,似已加快製造業供應鏈,從大陸遷徙的速度。不少品牌廠要求臺灣供應鏈要移出大陸,愈快愈好,否則就轉單。
本期《遠見》直擊這股遷徙潮,已讓臺灣原本乏人問津的產業園區,瞬間秒殺。從高雄和發、嘉義大埔美、到桃園臨海的觀音工業區等,都已鹹魚大翻身。越南已經過熱、緬甸是勞力密集產業新天堂、印尼也展現新魅力。
供應鏈大遷徙的現況如何?各大企業如何思考未來?本期封面故事有完整解析。本期另一個重大專題是《遠見》發表一年一度的臺灣最佳大學排行榜。從綜合類、文法商、醫學到技職類別,哪些學校表現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