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際協調是幌子 速開國是會議
賴清德總統10日在總統府內召開五院國政協商。(總統府提供)
院際協商談什麼
賴清德總統大陣仗邀請五院院長會商,但結論空泛,無法解決當前政局困境,像是五路老漢齊聚榕樹下泡茶談天,仍無助處理房裡的大象「大罷免」問題,政治問題還是要政治解決,跨黨派領袖的國是會議才能實質化解紛爭,賴除了是總統,也兼任民進黨主席,解鈴還須繫鈴人,要和要鬥全在一念之間。
五院會商達成的三項結論,大體來說就是要五院各司職掌,對外,國防外交上要合作;對內,要以民生經濟優先,這樣的結論形同具文,不需要這場協商,這三點早已是朝野共識,不可能有哪個政黨會反對。
然而朝野爲何對立?衝突從何而來?賴總統引用佛家的「菩薩畏因,衆生畏果」,以因果關係探討大罷免與總預算問題,意思是解決預算問題,罷免也能迎刃而解;此番論述根本是倒果爲因,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曾透露,去年1月13日他就決定搞大罷免,多個綠營組織在立委敗選後就開始籌備罷免案反攻。
當時賴清德都還沒上任,何來總預算的「因」,若要認真追究,執政黨早就佈局罷免,利用罷免與行政、司法權恐嚇、壓迫在野黨,不正是朝野對立的「因」,不和諧的朝野關係導致預算遭在野黨嚴厲刪減凍結,不正是「果」嗎?
賴清德如此重視因果關係,上任後早該想到朝小野大本就不容易執政,朝野要合作順暢,雙方就得各退一步,有執政權者得尊重監督者的意見修正,監督者也要理解執政者的難處,互相體諒,才能達成他口中的團結國家。
但朝野雙方的惡意螺旋已被啓動,執政黨想用行政及司法壓制在野黨,在野黨用立法權回擊,兩敗俱傷,執政黨再進一步發起大罷免,在野黨也發起「以罷止罷」反制,互相傷害,國家陷入無止盡的內耗及對立,更別說要如何因應當前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
政治問題終究得政治解決,五院只有立法院長韓國瑜不是執政黨的人,韓甚至也無法代表立院決策,五院會商毫無實質意義,要務實解決國內政治僵局,還是要召集朝野國是會議,讓朝野政黨領袖對談,才能把最大障礙「大罷免」這塊石頭給搬開,大罷免不止,朝野對立難化解。
論孰因孰果,又陷入糾纏,現實是朝野惡因已種,如今果報來臨,全民俱傷,唯一解藥就是賴清德以國家領導人之尊喊停大罷免,朝野收起對立,尊重民主政治中的多數決,共同就福國利民的民生法案研商,才能真正讓大家過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