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陸對話 檯安全保障

日前大陸無預警再次對臺祭出「聯合利劍—二○二四B」軍演;雖然軍演僅一天就落幕,仍引發國際高度關注。盱衡國際情勢與氛圍,在美中臺三方都不願意輕啓戰端、且大陸和臺灣各有堅持對話不易的前提下,以經貿社會文化爲槓桿尋求關係的和緩,仍是臺灣最佳的戰略選擇。

根據大陸海關總署數據,即使兩岸關係低盪,今年前三季兩岸貿易額仍呈現增長態勢;以美元計,大陸自臺灣進口額年增百分之八、臺灣自大陸進口年增百分十點六,整體貿易額年增百分之九。與此同時,根據大陸文旅局統計,上半年臺灣入境大陸約爲二百五十四萬人次,僅次於香港、韓國,高居境外旅遊客源地第三位;且暑假伊始的七月就超過五十萬人次臺灣旅客赴陸。也就是說,即使目前兩岸呈現政治對立、軍事對抗態勢,但兩岸的經貿、社會、文化交流,仍維持一定熱度。

誠如學者一再指陳:雖然一定程度上,臺海小兩岸關係的走向,受到美中大兩岸制約;即使美國已確定將中國視爲戰略競爭對手,但一方面雖然加強對大陸的圍堵與封鎖,另一方面卻又積極推動與大陸的各種交流與戰略對話。顯而易見,在明確戰略目標下,美國不斷透過軟硬兩手的彈性策略,以模糊的戰術爭取美國最大利益。同樣地,綜合來看,大陸對美,亦是在明確戰略下,以靈活且模糊的戰術因應:有鑑於目前綜合實力仍不足以和美國抗衡,且經濟產業面臨轉型之際,大陸在強調產業自主創新的同時,一方面不斷呼籲中美應透過對話管控分歧;另一方面則不斷強調中美關係「希望在人民,基礎在民間,未來在青年,活力在地方」,希望透過多層次的交流,緩和美國抗中力道。

亦即,從國際現實主義觀點來看,在美中基於各自利益考量及算計下,臺灣若無法建立與大陸的有效溝通管道,或者至少發揮主體能動性,有效的緩和與大陸的關係,那臺灣將有很相當的可能如同川普所說的,像「桌上的筆尖」,隨時可能成爲交易的籌碼。

近年來,政府在改善兩岸關係方面,並非無所作爲。舉例來說,針對陸配在臺生活的相關權益,主動關切並提供了許多保障。然而,在兩岸經貿社會文化多年奠基的基礎上,政府還有一些工作可以更積極推進。包括:一、放寬大陸專業人士來臺交流,避免呈現臺灣旅客赴陸的單向交流景況;二、檢討並適度開放臺灣對陸限制的二五○九項產品,以緩解後續陸方可能的貿易報復;三、加強與在臺大陸駐臺機構、企業互動,並比照陸配提供在臺陸籍人士合理的生活保障。事實上,在合理管制下,上述這些可操之在己、且不會損害臺灣利益的舉措,都是緩和兩岸關係、且增加兩岸對話契機的有效方式。

兩岸不應是敵我矛盾,臺海之間亦應是文明與制度之爭。無論怎樣看,對陸交流對話,對臺灣來說,仍是不可忽視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