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2021年將首次突破900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新空間在哪
本報記者 佘 穎
據教育部預測,2021年高校畢業生將首次突破900萬人,達到909萬人,2022年畢業生將超過1000萬人。
對大學生來說,既要看到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的就業挑戰,更要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正確認識自我。對高校來說,要深入挖掘更多就業資源、拓展就業空間,從人才培養到就業各個環節爲大學生提供更多機會。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受到了衝擊。不過,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副司長吳愛華近日透露,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截至今年9月1日,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要好於去年。
同時,他也指出,2021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將首次突破900萬人,規模增長必然使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就業情況好於預期
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不只有疫情影響,也有經濟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吳愛華表示,今年大學生就業難主要是受多種因素疊加影響。這些因素有的是短期的,有的是長期的。
首先,疫情防控帶來的最直接影響是高校畢業生與用人單位不能面對面接觸,尤其是在今年二三月份期間。同時,線上工作需要大量畢業生,很多網絡企業想招聘卻進不了校園,學生和企業都很着急。
其次,高等教育普及化效果在今年開始顯現,畢業生規模接近874萬人,比上年高出幾十萬人。
同時,我國正處於經濟結構調整期,必然伴隨着行業動態調整,特別是部分去產能、去庫存行業就業需求走弱。
爲應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今年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出臺了很多措施,在升學擴招、基層崗位、畢業生參軍入伍等相關領域採取了支持就業的十大行動。目前,2020屆畢業生就業結果總體穩定、好於預期。
教育部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51.6%,在學總人數達到4002萬人。這兩個數字表明我國已經實現了從高等教育大衆化到普及化階段的跨越,已經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劉川生認爲,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有力地支撐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的長期穩定。
但也要看到,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大學生數量大幅增長,就業形勢就會發生變化。根據教育部預測,2021年高校畢業生將首次突破900萬人,達到909萬人,再下一屆畢業生將超過1000萬人。
對此,吳愛華認爲,一方面要看到就業形勢的嚴峻,另一方面也要尋找新機會。
“總的來說,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後,每年GDP的增長會帶來新的就業機會。”吳愛華說,在我國整體人口中,大學生比例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美國有3億多人口,其中有1.4億名大學生;我國14億多人口中目前也只有1.7億名大學生。再有10年左右的時間,隨着1億多名高校畢業生進入各行各業,我國14億多總人口中就會有3億多名大學生。如何配置這些人才資源,調整結構、提升質量,將成爲一項重要工作。
重點關注六大就業新空間
從當前形勢看,靈活就業、自由職業比例在提升,特別是隨着我國經濟結構調整,一些新領域創造了更多新的就業機會。
未來,大學生就業新空間在哪裡?吳愛華參考國家整體佈局,梳理了當前的六大就業新空間。
從政策新空間看,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 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提出支持15種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爲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空間。例如,線上服務、個體經濟、共享經濟等。
從產業新空間看,由於產業轉型升級、科技水平提升,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產業快速發展,人才需求不斷增加。據測算,整個大數據產業需要2000萬人,而畢業生供給遠遠不夠。
從企業新空間看,不同企業情況不一樣。在經濟轉型升級的背景下,一部分企業面臨去庫存、去產能,吸納就業人數不多,但是也有相當多的領域人才需求非常迫切。比如,今年教育部和中關村、深圳產業園曾共同舉行專場招聘,中關村提供了13萬個崗位,深圳提供了14萬個崗位,但最終投遞簡歷數量卻小於崗位數量。
從技能新空間看,目前很多技能領域人才非常缺乏。比如,物聯網安裝調試員、無人機駕駛員、電子競技員等新技能人才緊缺,僅物聯網安裝調試員現在就有500萬人缺口。此外,家政等傳統服務業領域也面臨人才缺口。
從區域新空間看,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活躍區域的人力資源供給與當地經濟發展需求不匹配。近幾年,爲了吸引更多人才就業,深圳在全世界徵集高等教育優質資源。
從創業新空間看,目前國家鼓勵“雙創”,年輕人幹事創業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十分有利。
吳愛華提醒,對大學生來說,既要看到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的就業挑戰,更要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正確認識自我。對高校來說,要深入挖掘更多就業資源、拓展就業空間,從人才培養到就業各個環節爲大學生提供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