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梓翔/電視辯論,我們沒學到的事
▲2016 總統大選辯論。(圖/翻攝自youtube/三立電視提供)
文/遊梓翔
臺灣的選舉結束了,美國則正進入兩黨黨內初選的最激烈階段。上週四晚間,民主黨的兩位候選人舉行了第六場電視辯論,共和黨六位候選人則在兩天後舉行了第九場電視辯論。整個選舉過程民主黨預計要辯論八場,而共和黨則總共要辯十二場。
是的,你沒看錯,總共二十場電視辯論。
這二十場辯論都由重要電視臺分別舉辦,包括美國三大電視網及其旗下有線頻道、公共電視、CNN,主要電視新聞頻道都沒缺席。辯論的時段全放在東岸時間晚間八點到九點之間的最黃金時段,主辦單位也都將辯論視爲重大盛事,強力宣傳。對兩黨而言,這是宣傳政策和候選人的極佳管道,對民主而言,這讓選民可藉由辯論瞭解候選人政策差異,擴大了參與。
臺灣的選舉辯論方式相當程度仿效自美國,從1994年臺北市長辯論開始,我因爲個人學術專長,也以研究、評論、幕僚或顧問的身分一路伴隨臺灣的電視辯論走了二十多年,但看了美國本屆大選迄今的電視辯論,我必須說,臺灣在這方面還是落後了很大一截。
我們至少可以從美國的電視辯論中學到以下四件事:1. 臺灣各政黨的黨內初選往往都在「一致對外」的壓力下,對電視辯論多所保留,常常連一場辯論都辦不出來,何況二十場?浪費宣傳機會事小,無法讓選民廣泛關注參與則是民主的重大損失。而美國的大選電視辯論早已制度化,臺灣則還停留在必須靠候選人談判決定的階段,本屆選舉辯論還差一點難產。
▲美國總統大選,民主黨參選人希拉蕊與桑德斯,首次的一對一辯論。(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2. 臺灣的電視辯論非常冗長,動輒兩三個小時,而且很少放在晚間黃金時段,於是很少觀衆真的能從頭到尾看完。很多事後民調問的是「你有沒有看辯論」,數字都已相當有限,如果是問「你是否全程收看」,恐怕更加慘不忍睹。美國的辯論除了放在黃金時段,時間也都控制在90到100分鐘之間,大幅提高了選民收看的興趣與意願。
3. 臺灣的電視辯論的發言時間太長,每位候選人自說自話短則5、6分鐘,長則8或10分鐘,方便了候選人準備,卻也讓觀賞者昏昏欲睡,以週六晚間的共和黨辯論爲例,不設申論,每位候選人依序回答問題,每人限時一分鐘,即使是問答時段結束後的結辯,每人也是一分鐘。在這樣的規則下,候選人更需要學會說話精簡扼要,而透過問題引導,即使回答只有一分鐘,還是得對重大與突發問題表態,維持了辯論的深度。
4. 臺灣電視辯論給予主持人和規則的彈性太低,經常是各言爾志,很少交叉論辯。美國的電視辯論則盡力促進交鋒,大部分辯論都規定當某位候選人在發言中提及其他候選人時,當事人可以有立刻辯駁的機會。以週六共和黨辯論爲例,規則規定任何被候選人發言提及的另一位候選人可以在隨後補充三十秒。於是辯論經常在關鍵議題上火光四射。但此種彈性必須建立在對主持人專業的高度信任上,臺灣今日的政治環境很難看見這樣的信任。
當然美國的選舉和電視辯論並非毫無缺點,候選人過度簡化問題、說話不符事實、對對手人身攻擊仍所在所有,但美國電視辯論的參與和主辦者從頭到尾是把「讓觀衆想看」,擴大民主參與放在心裡,這和臺灣電視辯論往往成爲一場嚴肅選舉儀式的感覺完全不同。辯論如果只是選民中的「好學生」纔想修的選修課,就喪失了它的意義,它必須成爲所有選民都必修的通識課。
二十多年了,看來臺灣的電視辯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掌握即時訊息↘免費下載新聞雲APP iOS:https://goo.gl/qXZojaAndroid:https://goo.gl/MRNy3P
●作者遊梓翔,現任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專任教授。本文不代表公司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