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臺灣市場落後 專家籲國際合作

專家認爲,臺灣在這塊市場蠻有機會,建議可以從「擴大國際合作」着手。圖爲民衆欣賞特斯拉Model 3。(美聯社)

政府開始扶植第三代半導體(化合物半導體)設備國產化起跑,專家認爲,臺灣在這塊市場蠻有機會,但是目前落後在美國、甚至急起直追的中國後面,「要加速、加快才行」,建議可以從「擴大國際合作」着手。

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研究總監楊瑞臨說,化合物半導體市場還在起飛階段,以臺灣來說,開發電動車、5G基地臺,廠商生產的化合物半導體元件、設備、基板,都要從國外進口。這塊市場目前美國執牛耳,其他還有日本、德國等,國內應該要先做「進口替代」。

晶圓做成矽晶棒的過程叫做「長晶」,是最基本也是最困難的地方。而第三代半導體的碳化矽(SiC),長晶爐雖然臺灣可以買的到,可是楊瑞臨形容,就像義大利賣橄欖油,最好的留在國內,次級品再出口。同樣道理,長晶爐買到通常是標準型,重要零組件很難買到,影響所及,就是良率跟品質較差。

金屬工業研發中心主管表示,國外趨勢目前也是鎖定長晶爐,這是可以搶佔市場的先機,臺灣如果不自己發展,以後可能碰到國外大廠好的優先留着自己用,對我們不利。

楊瑞臨說,去年化合物半導體4吋是主流, 6吋則是慢慢量產階段。國際上本來預估,8吋成爲主流市場要花點時間,但現在幾乎每一家都喊要推出產品,而臺廠目前8吋都還沒有,「我們產業要家加速、加快才行!」

楊瑞臨表示,碳化矽生產我們不僅落後美國,也落在灑下龐大資金急起直追的中國後面,目前政府力道還是不夠,廠商也需要自己加碼投資。他強調,除政策補助、廠商投資,有一個重要策略要去做,就是「擴大國際合作」。當然,國外大廠未必理我們,但策略上可以找出中小型企業、學研單位,來做介接與合作。

楊瑞臨強調,化合物半導體如果有自制能力,也就有談判合作的籌碼。而長晶爐就是戰略性資產,要從上游先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