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人物】清麗蘊於無華 吳書原的新荒野觀設計美學

2018年在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以森林園區浩大展示臺灣原生植物,到2020年讓五節芒搖曳在打開圍牆後的空總文創園區,景觀建築師吳書原爲地景帶來的,從來不是羅馬柱、噴水池與大花海。

那是美,那是自然,那是野放。坐在自家陽臺那由垂直生態系圍繞出的小森林中,忘卻樓下車水馬龍,吳書原說:「不再矯揉造作裝模作樣,真正的美才會出現。」

吳書原出身農學院,對植物如數家珍。記者林澔一/攝影

景觀設計師吳書原的家,室內外都生意盎然。記者林澔一/攝影

吳書原出身農學院,對植物如數家珍。記者林澔一/攝影

進入DNA的自然渴望

吳書原2012年創太研規劃設計顧問公司,從美軍俱樂部的景觀設計打響名號,臺中花博森林園區成爲作表作,臺北松煙「不只是圖書館」的澡堂花園、空總景觀等,都一再展示其獨特的景觀美學。

「只有建築,無法構成都市,建築以外的空間,就是景觀該做。」吳書原解釋自己的工作範圍,公園、廣場、街道、綠地、荒野,就是landscape(地景),「可惜景觀在臺灣,過去只是填鋪建築物的縫隙。」

綠地、荒野,這一直跟隨着吳書原的關鍵字,來自兒時的經驗。童年住在臺南市的邊上、大約是現今花園夜市的位置,早年那裡是一個潟湖,他記得從窗戶看出去,是一望無際的潟湖,有魚塭、竹林、雜木林。

後來建商來了、潟湖被夷平了、房子蓋起來了、都市擴張了,但曾經的自然被吳書原記住了:「我深深地覺得,這種自然就是我從小長大的記憶,所以我們某種程度也在創造都市的公園、創造自然。」

松煙「不只是圖書館」澡堂花園,改造前的樣貌。圖/太研規劃設計顧問公司提供

三井倉庫廣場。圖/太研規劃設計顧問公司提供

松煙「不只是圖書館」之澡堂花園。圖/太研規劃設計顧問公司提供

嘉義美術館。圖/太研規劃設計顧問公司提供

在英國受到啓發

吳書原東海景觀系畢業後工作幾年,再到英國留學,進入英國建築聯盟學院(AA)的都市景觀設計研究所。

「我在英國得到的影響非常大。」吳書原認爲,所有的景觀庭園、公園,並不要做太多人工的設施,而是呼應人對自然的需求,「人是從森林裡走出來的,住在水泥盒子裡纔不到百年。人的DNA事實上是非常渴望自然、是對自然的鄉愁。」

在那裡,吳書原看到英國人對自然引進城市的重視,同時,AA這所古老的實驗學校鼓勵學生反思。所以當被問到臺灣有名的建築、設計、庭園時,2003年那時的吳書原答不出來,引發反省:「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我快30歲纔出國,但是我對臺灣的認識這麼淺?我對自己很失望。」

景觀設計師吳書原說,臺灣的植栽豐富性是全世界第一。記者林澔一/攝影

臺中花博。圖/太研規劃設計顧問公司提供

吳書原的小花園,充滿着不做作的自然平衡之美。記者林澔一/攝影

以新荒野美學衝撞主流

從英國回臺後,吳書原告訴自己有很多事要做:「今後不管做出什麼設計,我都希望能投到國外的雜誌、拿到國外的獎項,讓世界知道臺灣的設計人在做什麼。」他的前幾個案子,都在探討這件事。

也因此,吳書原提出兩個問題:什麼是對人有療愈效果的景觀?什麼是屬於臺灣風格的庭園?他的答案分別是:呼應自然、臺灣原生物種的庭園。

吳書原指出,在過去的3、40年裡,臺灣的庭園風格大致是日本坐景式庭園、再轉向歐式或峇里島式庭園,業主只會跟設計師說「我去日本玩,我非常喜歡兼六園」這類的參考,說不出別的。

「這是因爲欠缺自己的語彙。」吳書原認爲這是業主跟設計師兩邊的怠惰,「沒有原創,模仿到98%的美,它在世界上還是沒有價值,原來的已經存在,我們把它搬過來,不過是做一個小人國而已。」

但到底「臺灣該有什麼」?就是吳書原這十年來在思考的課題。

經過吳書原幾年努力下來,他發覺屬於臺灣設計的風格當然就是臺灣豐富的物種,「用這些物種來做設計,可以創造出非常特別的臺灣風格,再加上我們的農作改良實力是世界上最強,都是其他國家無法模仿的。」

於是,這樣的理念逐漸構築出吳書原的「新荒野美學」。「我試着不再刻意雕琢或裝飾,開始去用臺灣野生、原生種植物。」吳書原說:「要講植物的美,就是讓它有控制地自然生長。不控制,就是荒廢;有控制叫荒野,就會出現某種美學。」

如此一來,吳書原的庭園就很像雜木林或原野、荒野。

在吳書原看來,野草、禾本科植物是最好的植物,不需照顧,而隨風飄逸的自然狀態,能讓人對遙遠的綠地自然有一些想像,「我們是被鎖在都市裡,但藉由很野放的植物,來撫慰壓力。自然就在不遠處。」

這當然與固有的臺灣庭園美學大相逕庭。但出國前的工作經驗是不敢「忤逆」業主,如今吳書原已敢於跟業主宣告:「我們要開始走向臺灣的道路。」當然,他承認:「我的狀態是比較特別,因爲我策了花博。」這成爲一種底氣。

臺中花博。圖/太研規劃設計顧問公司提供

臺中花博。圖/太研規劃設計顧問公司提供

臺中花博。圖/太研規劃設計顧問公司提供

花博:一場臺灣物種的盛宴

吳書原最早被注意的案子是美軍俱樂部。一開始業主也質疑,「給你那麼多錢,你幹嘛種這麼多野草?」但經過長久的溝通與堅持,對方同意試試,沒想到非常成功,並因此帶出花博的案子。

到花博時,吳書原就用到了他的兩種觀念,試着將臺灣一萬種物種濃縮到16公頃的森林裡,變成世界最大的微縮地景植物園;藉助農改實力,把3000公尺以上高山植物,如臺灣馬醉木、虎杖等,漸次移植到300公尺來,展現臺灣的驕傲。

如今說來簡單,但當初他花了極大心力調研,最強的助力還是各研究單位的合作。「國家的研究能力很強,但研究單位不會行銷,必須有人拿出來用。」吳書原作爲景觀設計師,充分利用花博這個向國際展示的平臺,「我們催生出更多植物,讓更多景觀設計師有更多的資源。」例如過去只能在溪頭這類高地存活的銀杏,已被改良到平地可種,吳家花園就兩棵。

這也讓世界各國瞭解臺灣有這麼多的物種可以被使用,也許開創更多輸出機會。吳書原說:「我2012年回到臺灣,發覺臺北花博很熱鬧、但好像沒留下什麼。到臺中花博,我覺得我們要把國家的價值展現出來。」

臺中花博。圖/太研規劃設計顧問公司提供

臺中花博。圖/太研規劃設計顧問公司提供

臺中花博。圖/太研規劃設計顧問公司提供

收穫肯定與1999申訴

如果說臺中花博是一場大規模的展示,吳書原在創業八年間,則是細水涓流在衝撞主流,當然也不斷遇到逆阻。

吳書原受臺北市公園處邀約,設計西區門戶計劃的三井倉庫廣場,就在雙子星前的一片3000坪空間,最初開出的條件是「要能容納臺北燈會等國家的慶典,讓數幾萬人同時出現的氣派廣場」。

吳書原的提案是以200多棵樹圍繞出兩個矩形小廣場,有活動時是廣場、活動結束後變回公園,並考據出北門靠近淡水河的歷史,植栽設計選用甜根子草、五節芒等禾本科植物,基本元素就是河濱的長草植物。

這個案子上引起國際注意,得到德國iF獎項及世界景觀建築師協會的評審團獎。但是,也收到很多1999。

「它很像新荒野,就有很多居民打1999,說怎麼都沒有人來割草。」吳書原無奈說,公園處去處理了,割完後,原本迎風搖曳的畫面沒了,變得更糟。

幸而去年年中開幕的空總還能維持設計理念。吳書原說,當原本的軍營拆掉圍牆,90米的仁愛路再擴大40米,寬度已超越70米的法國香榭里舍大道,「這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綠園道,爲什麼不好好利用?」

吳書原希望人可以從仁愛路的各角落流動進到這個綠帶,其中保留了軍營時代的小葉南洋杉,榕樹、樟樹,又新植臺灣櫸木、楓香等,草花灌木則是「新荒野」風格。民衆置身此間,很容易忘記喧囂就在咫尺外。

嘉義美術館也是近期被津津樂道的作品。從日本總督府專賣局的菸酒倉庫、臺灣菸酒公賣局到如今的美術館,吳書原藉用嘉義的「木都」概念加以重塑,將入口移到原先的中庭,民衆要穿過一片森林、經過心情的轉換後才進來。

最重要的是,吳書原希望美術館能擔任起嘉義「城市的客廳」這個角色,就如威尼斯成爲歐洲的客廳,「我覺得嘉義美術館可以給嘉義人帶來幸福跟驕傲,他們開始會以嘉義爲榮,就是從一個點開始。」

植栽上,吳書原種了臺灣櫸木跟楓香等大小喬木,下方的植物不只是野放,還要有優雅,例如幾乎被植栽給淹沒的環型座椅,本身猶如一件藝術品。

未來,吳書原還有新竹圖書館、桃園美術館等大案。

嘉義美術館。圖/太研規劃設計顧問公司提供

三井倉庫廣場。圖/太研規劃設計顧問公司提供

三井倉庫廣場。圖/太研規劃設計顧問公司提供

與市場的角力

似乎,吳書原主力在公共建設?他笑說:「預算無上限的國家工程比較有機會達成我們的理想。畢竟建設公司還是以賣房子獲利爲主。」

吳書原說,豪宅再華美,遇上疫情,人如何能被鎖在財富打造出來的水泥盒子裡?「爲什麼講療愈式的庭院?不只是用看的,你要能聞到花草香、看到四季變化、聽到蟲鳴鳥叫、吃到你種出來的植物、碰觸到物種的質感。」

可惜的是,當業主的目標只在賣房子,而過去成功的巴洛克花園、新古典就是安全牌,要噴泉、雕像、羅馬柱,要恢宏的氣度。吳書原承認,「新荒野風格」面對一般業主,「大概三分之一的業主接受、三分之一的無感、三分之一的很討厭。但我們這幾年不斷用作品來證明,不做巴洛克也可以活下去、也可以讓臺灣的景觀變得更漂亮。」

吳書原與作品「空總C-LAB都市美學公園」。記者林澔一/攝影

吳書原與作品「空總C-LAB都市美學公園」。記者林澔一/攝影

願森林與綠地更多

「我也不是創什麼新的風格,而是走到這個年代,世界各國都已經走向植物的自然化。」吳書原說,只是臺灣覺醒較晚,但幸而開始有人重視。

吳書原還記得曾有一位審查委員在聽完簡報後,過來和他握手說,自己其實快退休了,但是終於聽到有人講出這個故事,太感動,決定留下來幫忙把案子做下去。

「我覺得一定有非常多這樣的研究人員,一生都在等待一個機會,來實現40年的研究成果。」吳書原當然也遇過直白的官員說:「你種這個都沒有花,我要臺灣大花海,否則會害市長選不上。」

吳書原常必須去衝撞這類意見。「我們的改變哪能一蹴可幾,能改變三分之一的人算不錯了,總是有三分之二的人還是非要大花海。」吳書原說:「但若不堅持,可能一切努力都化爲烏有。」

吳書原也有大願,計劃要讓臺灣的植物使用走向正常化。他指出,臺灣過去30年間不只是設計風格的停滯,植栽選種也停滯在30種左右,但臺灣有超過萬種植物,市場不要,苗圃就不種,專種建商愛的長紅木,這對於其它9770種植物當然不對。所以他正在幫林務局主持一個國家的植物參考手冊,要給臺灣的物種生機。

吳書原的願景是,未來是植物的趨勢改變建築的型態,最好是建築型態已經不明顯,看到的是全面的landscape,「不會因爲建築進去而讓這個都市少一片綠地,反而是建構了一片森林。」

現階段,吳書原笑說:「我們還是得接一些麪包案,但絕對不會做巴洛克花園,還是要積極提倡自然野放的風格。」因爲他的核心思維是,「清麗蘊於無華」。

吳書原與作品「空總C-LAB都市美學公園」。記者林澔一/攝影

美軍俱樂部景觀。圖/太研規劃設計顧問公司提供

空軍總部景觀。圖/太研規劃設計顧問公司提供

森林在我家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當吳書原坐在自家露臺花園時,就是這個情境。

公寓的頂樓戶,入手時是壁癌、漏水、水管不通,但吳書原看中的前溪後山的location。而如今蓊鬱的花園,最初只是堆垃圾的地方,在他眼中,是絕佳的空間。

吳書原每週六日去花市搬個十幾盆,一盆一盆地往六樓搬,愚公移山,真的移出一片森林。他特別指出自家的植物配置是低中高垂直,而非單盆放置,這樣就不會陽光一曬、土幹了、植物就死。

在他的花園,從草花、地被、植栽、蕨類、小灌木、中灌木、大灌木、小喬木、大喬木,百種植物形成立體生態系,植物層層堆疊形成保護機制,當鳥類的糞便裡帶來了種子,如血桐、野桐,長起來就開大葉子,大葉子庇廕了下面的植物,等到下面的植物長大後,又擋住陽光,野桐就會消去,這就是一個自然的森林。

「所以景觀設計,我們能夠做的大概是70%,30%是讓這些野的植物自己長出來,幫助所有的生態系走向穩定。」吳書原就這樣,在塵世中弄了個世外桃源。

吳書原如果不開會就在家工作。記者林澔一/攝影

吳書原如果不開會就在家工作。記者林澔一/攝影

景觀設計師吳書原的家,魚缸和窗外的小花園,都充滿着不做作的自然平衡之美。記者林澔一/攝影

吳書原出身農學院,對植物如數家珍。記者林澔一/攝影

吳書原養的柴犬「龍馬」。記者林澔一/攝影

進入「優人物臉書」,觀賞更多影音報導。

➤深度圖文專題-優人物/吳書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