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相信我,深圳已走在香港前面!
▲深圳近幾年來成長快速,資深評論人認爲,已走在香港前面!(圖/CFP,下下同)
文/悠然(資深時事評論員)
今年是香港迴歸二十年,二十年中的後十年,是人心迴歸不斷後退的十年。在中國大步向前的大環境下,香港卻有不少人抱着老黃曆,戴着有色眼鏡居高臨下地看待內地發生的一切。
這十年,我看到的是大勢所趨和暗涌處處的矛盾衝突,這裡是一個辯證關係,認識中國愈少,對中國發展就愈沒有信心,也就不能瞭解兩地是命運共同體的關係,港獨就更有市場,一國兩制也不會成功。
中國有廣闊多采的山河,有億萬勤懇的人民,有燦爛悠久的文化,有豐富奪目的民俗,有強大傲人的工業,有逐鹿世界的企業,我們又如何能夠在有限的時間,瞭解她的多姿和多面呢?
這些年,我每隔一段時間就到深圳走走,看看它的變化,愈看愈驚心,三十年來,深圳是個由無限個傳奇故事編織起來的年輕城市,如今是中國重要的經濟濟重鎮、貿易金融中心和創新發展的代表。所以,我建議認識國家大勢,由深圳開始。
首先,幾乎所有香港人都去過深圳,深圳的發展就是我們瞭解中國發展最切身最可觸碰的渠道。八十年代的深圳是回鄉的中轉站,是一個不起眼的小鎮;九十年的深圳是香港人假日的一個好去處,是服務便宜的代名詞;二千年後,港深合作愈來愈多愈廣深,深圳已是不少港人安居和工作之地,但深圳的面目反而模糊起來。
▲香港和深圳越來越密不可分。(圖/香港旅遊局提供)
大部分的香港人都不知道,在不知不覺間,2016年,深圳GDP預計增長10%,明顯高於北上廣3座城市。深圳三十年前的經濟總量僅相當於香港的千分之二,目前約爲香港的95%,本世紀初,深圳人均GDP只是臺灣的1/3,2013年已經超越臺灣。深圳這座身邊的城市的發展質量、速度與前景早已脫穎而出,甚至是深圳視爲學習榜樣的香港,也漸漸被拋離。
其次,香港人容易對深圳企業發展產生認同和共鳴。深圳經濟競爭力的支撐力量不是國企,不是外企,不是合資企業,而是深圳本土崛起的深商,如平安保險在福田中心區建設全國第一高樓—— 660米的平安金融中心,樹立深圳和全國的新高度。
其他選擇在深圳建海內總部的,包括太平保險總部、中國人壽(海外)總部、生命人壽總部等。深圳有逾350家上市公司,其中約220家是在上海和深圳上市,還有約130家在包括香港、美國等地上市。一個三十多歲的城市竟然有這規模的上市公司,深圳創造的奇蹟怎不令人驚豔?
再者,深圳的高新科技遠超香港,是香港可以學習和借鑑的地方,深圳重點扶持的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卓有成效。深圳已經成長爲全球最重要的移動通訊設備生產和技術創新城市,正在成長爲生物、新能源與材料科學的引領中心。
例如港人認識的華爲中興,已是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製造商之一;騰訊是全球市值最大的移動互聯網公司;大彊是全球最大的無人機生產企業。港人可能聞所未聞的華大基因研究院,在基因篩選方面世界領先,已經成爲世界最大的基因工廠。
深圳的科技企業,從出生開始就瞄準了全球市場,參與世界競爭。2014年PCT國際專利申請TOP25中,僅以中美兩國比較,美國高通、英特爾、微軟、聯合技術、谷歌、惠普等6家巨頭一共申請專利8161件,而深圳的華爲、中興、騰訊、華星光電、華爲終端等共申請專利達8031件,一國和一城比,毫不遜色。
奇蹟在我們身旁出現,而我們居然半知半解,所以,更多香港人認識深圳這些年的故事,這種近距離的觀察有助港人冷靜思考,既有助瞭解中國的全面復興,更能掌握香港的正確定位,而不是隻會夜郎自大,在家裡吵吵鬧鬧。
●作者:悠然,資深時事評論員。1998年起任職報社,擔任評論版編輯,並在報章上評論財經及國際問題達二十年之久,其評論領域主在香港問題,兩岸關係與國際大勢,本文經思考香港、思考香港臉書粉絲團授權刊載,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
★ 版權聲明:圖片爲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