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書寫民生答卷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爲大。五年來,我省民政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和關於民政工作的重要論述,始終踐行“民政爲民、民政愛民”理念,聚焦“保基本、兜底線、惠民生”,在基本民生保障、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社會治理創新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推動民政事業實現歷史性跨越,爲中國式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織密民生“保障網”,托起羣衆“穩穩的幸福”

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羣衆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五年來,我省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爲首要任務,構建起覆蓋全面、分層分類、綜合高效的社會救助體系。城鄉低保、特困人員、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殘疾人“兩項補貼”標準年均增幅超5%。截至2024年12月底,全省共保障城鄉低保對象186.2萬人,城鄉低保標準分別達796元/月、747元/月,共保障城鄉特困人員32.4萬人,基本生活人均保障標準分別爲1224元/月、1009元/月。

建立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全省動態監測低收入人口302萬人。嚴格落實社會救助主動發現機制,將基層“鐵腳板”和部門“大數據”有機結合,對符合條件的困難羣衆做到應兜盡兜、應保盡保。創新“救急難”互助社模式,全省1.8萬個村(社區)實現全覆蓋,累計救助11.29萬人次,支出資金1.04億元。

採取“成年無業重度殘疾人可參照‘單人戶’申辦低保”“提高重病重殘家庭存款上限”“合理調整申請救助家庭車輛限額”等辦法,推動低保擴圍增效。全省104個縣(市、區)審覈確認權已全部下放至鄉鎮(街道)。

改造升級22個兒童福利機構,集中養育1582名孤棄兒童。實施“福彩圓夢・孤兒助學”工程,355名孤棄兒童考入高校。建成920個鄉鎮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兒童主任實現村(居)全覆蓋,留守兒童“牽手行動”入選全國未成年人保護典型案例。

構建養老“服務圈”,打造老年友好型社會

今年1月,蕪湖市灣沚區陶辛鎮沙墩村幸福院正式開業,爲沙墩村近500名老年人提供助餐、身體康復鍛鍊、讀書交流討論、心理諮詢疏導等各類服務。

我省推動居家社區機構、醫養康、城鄉、長三角養老服務協同發展。截至2024年底,全省養老機構牀位達32萬張,護理型牀位佔比超70%。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累計建成150家,老年助餐服務老年人1.4億人次。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完成16.6萬戶,提前超額完成“十四五”目標。

改造縣(區域)級特困供養機構(敬老院)215所,農村敬老院改造提升納入省級民生實事,建成農村幸福院764個,實現村級養老服務設施全覆蓋。成立城鄉社區老年協會16819個,參與“銀齡行動”的老年志願者達18萬人。

推進11個縣區醫養結合試點,護理型牀位達23.6萬張,三級醫院老年醫學科建設率達85%。高齡津貼惠及211萬人。長三角旅居養老合作加速,安徽100個基地入選滬蘇浙皖康養目的地。

激活治理“新動能”,共建共享美好新生活

3月25日,安徽張海銀種業基金會舉辦公益助農活動,走進壽縣保義鎮張祠村,爲當地52戶脫貧戶送上價值3.5萬元的“愛心種”。

我省深化“放管服”改革,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推動社會治理向精細化、高效化邁進。五年來,全省社會組織總量達4.4萬家,社區社會組織超12.3萬家,在鄉村振興、科技創新、公益慈善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實施“善行安徽”行動,2022年以來,連續三年開展“慈善一日捐”活動,累計募集善款超2.4億元。籌募款物4600萬元用於實施安徽“幸福家園”村社互助項目。累計銷售福利彩票353億元,籌集公益金109億元,支持養老、兒童福利等民生項目。

推進婚俗改革實驗區建設,9個公園式婚姻登記處投入使用,“零彩禮”“集體婚禮”等蔚然成風。殯葬領域專項整治成效顯著,公益性公墓實現市縣鄉全覆蓋,逝者身後“一件事”辦理工作有序推進。

嚴格規範區劃地名管理,認真貫徹加強和改進行政區劃工作有關文件要求,規範開展行政區域界線聯檢,紮實推進“鄉村著名行動”,全面助力鄉村振興。(記者 劉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