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走出自己的路 青少年的城市探險

徐景亭身兼策展人、設計人以及母親等多重身分,因此運用理性感性天平,在女兒身上展現教養智慧。(攝影莊智淵

身爲歷練豐富的策展人兼設計師,徐景亭分享的教養經驗,正有如引人入勝的展覽,但背後的歷程卻隱含許多用心。她總會帶着上高中的女兒,一起參與自己的策展計劃,也積極嘗試瞭解女兒熱愛的休閒活動,建構青少年孩子融洽相處的親子關係,也讓自己化身爲孩子追求所愛的堅強後盾

住家附近騎着腳踏車到處繞,成爲徐景亭與女兒蝴蝶在假日時的重要休閒活動。(攝影/莊智淵)

鼓勵孩子走自己的路

「我覺得教養小孩,大方向很重要,至於細節,我會適度放下,孩子不要變壞就好。」徐景亭既是策展人,也是一位高中女孩(小名爲蝴蝶)的母親。設計工作者的極端性格,既是吹毛求疵,也是浪漫隨興,但也許母愛是足以平衡這天平兩端的超能力,令徐景亭與女兒的相處之道展現了許多理性與感性兼具的智慧。青春期的孩子,總是有些大人未必能夠了解的興趣,但是當他們一頭栽入時,父母越是阻止,只會將孩子推得越遠,因此適當地站在鼓勵與支持的角度,可以讓親子關係更爲圓融

例如,蝴蝶在國中後開始接觸同人展,每年都要玩幾回cosplay,悉心將自己裝扮成喜愛的角色,盛裝赴會。雖然她偶爾會央求父母協助接送,但是一下車,蝴蝶總會說:「好了,你們可以走了。」

爸媽在旁邊問東問西就是會覺得很煩,這個我懂。」徐景亭能同理女兒不想和父母分享新嗜好的心思,可是身爲母親仍感擔心,因爲她不夠了解同人文化,也無法預測同人文化將對女兒造成什麼影響。不過,她決定要藏起焦慮,儘量讓自己看來若無其事。爲使女兒盡興,並且放下心防,某次母女一同參加於臺北車站地下街舉辦的同人誌販售會,徐景亭並不緊跟着蝴蝶,而是兩人各逛各的,她也藉此好好觀察同人世界的模樣。

徐景亭和先生也時常與蝴蝶共享戶外活動的樂趣。蝴蝶在小學四年級學會騎自行車後,總想着要騎車兜風,父母因此也一起愛上騎自行車,一家人經常在週末時從北投的住家一路往淡水騎。不過,這無關鍛鍊體魄,也不是非要完成特定路線,「捷運和YouBike 很方便啊,騎累了,我們就還車,搭捷運回家。」徐景亭笑稱,家庭活動不用太嚴肅,目的僅是「大家一起出去走走」。

徐景亭更不會要求孩子表現得面面俱到,她提到,蝴蝶從幼年時期就展現清楚的特質,愛繪畫而不愛閱讀,一度擔心女兒課業落於人後,於是親自督促她溫習功課,但一整晚下來總是收效甚差,思及自己童年時也曾遭逢類似困境,便轉換思維,「我小時候曾是班上最後一名,但現在的人生並沒有過得很差。」想通了人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條路,徐景亭也不再緊盯女兒的學業表現。

如今繪畫成爲蝴蝶的嗜好與表達心情的方式,蝴蝶曾因母女吵架而氣得畫了一幅人猛踩皮球的畫,還做成動畫。徐景亭看了不但不生氣,甚至略帶興味地問:「你這是在踩我嗎?」還發揮設計人的專業,當場分析起畫作的特色,原本有點劍拔弩張的氣氛便在嘻嘻哈哈的談論中得到化解。

蝴蝶(左二)於國中時即自告奮勇參加臺灣文博會的解說工作。(圖/徐景亭)

展場中自我探索的孩子

「我的父母過去從來不和我聊工作上的事,我覺得很遺憾。」爲了與女兒分享設計工作上有趣的面向,也希望讓她看到更多父母工作時的真實面貌,包括如何面對挫敗,徐景亭不僅不避諱和女兒聊自己的工作,一有機會更是帶着她參與工作場合,像是蝴蝶在幼兒園時就隨父母參加「臺灣設計師周」,亦曾在新富東三水街市場的「市場小學計劃」中擔任幫手,協助母親講解課程內容。「國中以後,我們幾次布展,她都主動擔任工讀生。有一年臺灣文博會開展前一天,下課後她去到展場,和大家一起忙到三更半夜。開展後,她也幫忙維護現場、爲民衆做一些講解。」

除了參與徐景亭的策展,一家人也很常去華山、松山文創園區等臺北藝文展演場所,因此,一個又一個充滿創意激盪的場域,都成爲住家之外,三人最熟悉的生活場景。這些藝術能量的累積也漸漸在蝴蝶身上發酵,培養出擁有獨立見解的美學觀點。例如,發現女兒愛繪畫,徐景亭和先生想教蝴蝶素描技法,卻遭到拒絕:「我不想要畫那種『看起來像真的』的畫。」夫妻倆也不堅持己見,而是換個方式要求:「你可以畫你想畫的,但還是要能進步。」蝴蝶聽進了這句話,便常買喜歡的繪本或漫畫,自行研究、練習,發展出自己的畫風。

適度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往往都渴望在同儕團體中獲得歸屬感,而同人展之於蝴蝶,便是她自我認同的出口之一。徐景亭提到,「對蝴蝶來說,接觸同人展就像是打開了一扇窗,她在裡面找到很多同好。」徐景亭看到同人世界裡不只有cosplay,更像是一場創作展,各種原創、二創作品,都能讓不同身分與年齡的人聚在一起,熱情交流彼此的看法,這令蝴蝶大開眼界,也得到了某種歸屬感。「學校裡的同學大都專注在課業上,她這些感想很難找到能分享的對象。」見女兒在同人世界裡不但認識了興趣相投的夥伴,還因此相互學習,激發她創作上的精進,徐景亭便漸漸放下了憂慮。

徐景亭還在日常相處時提出一些問題,像是「到底什麼是BL 啊」?但蝴蝶不搭理,她便不再追問。過了一陣子,蝴蝶反而主動向媽媽介紹BL 的一些典故與話題作品,這令徐景亭如釋重負。「若直接要求她少看某些題材,那反倒會讓孩子更好奇這些事,而且真看了也不會向父母坦白,搞不好還更想要挑戰禁忌,所以不如保持平常心。」她爲自己的教養經驗做了總結:父母不見得凡事都有能力引導孩子,孩子也不一定要走父母期望的路,只要在自己想走的人生路上就好。

其實,青春期的孩子並未如想像中難以捉摸,端看父母親是否願意暫時放下身爲大人對這個世界的成見,以孩子的視野來嘗試理解,搭起連結彼此心靈的橋樑。

徐景亭鼓勵女兒朝向繪畫的道路前進,私下也經常切換成工作模式,與蝴蝶討論設計構圖。(攝影/莊智淵)

徐景亭鼓勵女兒朝向繪畫的道路前進,私下也經常切換成工作模式,與蝴蝶討論設計構圖。(攝影/莊智淵)

本文作者:賴韋廷

(本文摘自《臺北畫刊4月號639期》)

《臺北畫刊4月號6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