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爲什麼商家要推滿千送百?全臺首創「購物心理測驗」 你買的可能是「安全感」

▲「讓錢變成喜歡的形狀」,消費者買的已不只是商品, 但你有想過自己買的到底是什麼嗎?(圖/記者林育綾攝)

記者林育綾/臺北報導攝影

有句話說「錢沒有不見,只是變成你喜歡的形狀」,療愈血拼後的罪惡感!不過在購物像呼吸一樣自然的時代,你想過自己的「購物觀」是什麼嗎?臺北松山文創園區現正舉行「當代購物體驗製造機」展覽,現場打造的「購物中心」可進行「心理測驗分析自己的購物觀,當你選擇「滿千送百」、「第二件6折」、「限時限量」、「網友激推」等商品,其實背後是更深層心理因素

▲▼臺灣設計研究院與Re-lab資訊團隊攜手,策劃全臺首場以「當代消費體驗」爲主軸的設計主題展。(圖/記者林育綾攝)

「臺灣設計研究院」與Re-lab資訊團隊攜手,策劃全臺首場以「當代消費體驗」爲主軸的設計主題展——「當代購物體驗製造機」,將複雜的消費數據理論,轉化成簡單易懂圖表故事策展團隊不選擇直接定義什麼是「當代消費」而是設計多項互動裝置,讓觀衆一起共同探索,被稱爲「無論消費者廠商都必看的一場展覽」!

▲入展設計成「條碼不連」相當別出心裁。(圖/記者林育綾攝)

其中體驗區更將展場打造成「購物中心」,邀請觀衆玩一場「購物心理測驗」,策展團隊發現,除去商品本身與視覺因素,「文案」纔是最直擊人心的消費動力,「當商品成爲承載故事的容器, 成本與定價不再有血緣關係, 消費者買的已不只是商品, 但你有想過自己買的到底是什麼嗎?」

▲▼其中體驗區更將展場打造成「購物中心」,邀請觀衆玩一場「購物心理測驗」。(圖/記者林育綾攝)

因此展場中的「商品」都沒有外觀,觀衆可以帶着一張自己的「購物籃」,挑選打動自己的文案,將心動的商品條碼撕下來,貼進手中的購物籃紙卡里,再透過「結帳」來分析專屬自己的「消費觀」,挖出潛藏在內心深處的購物慾。

▲▼展場中的「商品」都沒有外觀,觀衆可以帶着一張自己的「購物籃」,挑選「打動自己的文案」。(圖/記者林育綾攝)

這些商品文案包括「100天無條件退費試用體驗」、「每件都是手工打造、獨一無二」、「錯過再等十年」、「單筆回饋10%無上限」、「不只對自己好,也對地球好」、「買回去放在家裡,就像住在山裡」、「來店消費即贈限量小禮物」、「有266人正在瀏覽這件商品」⋯等。

▲▼透過「結帳」來分析專屬自己的「購物觀」,挖出潛藏在內心深處的購物慾。

▲透過「結帳」來分析專屬自己的「購物觀」,挖出潛藏在內心深處的購物慾。(圖/記者林育綾攝)

實測購物觀後,現場也有解釋說明,你的消費行爲買的其實是「安全感」、「確定感」、「忠誠感」、「回報感」、「相襯感」或「珍稀感」等,也針對不同感受給予務實的建議,才能真正「讓錢變成自己喜歡的形狀」。

▲▼實測購物觀後,現場也有解釋說明,你的消費行爲買的其實是「安全感」、「確定感」、「忠誠感」、「回報感」、「相襯感」或「珍稀感」等。(圖/記者林育綾攝)

例如在購物觀組成中有「安全感」的消費者,買的其實不只是商品,也買到了「自己與社會的連結」,因此建議購物時除了與自己喜好相符的評價,也要傾聽同溫層外的意見。而注重「回報感」的消費者,例如滿千送百、回饋優惠、第二件折扣等,買的不只是商品,也在購買「付出的動力」,因此建議當店家奉上小禮時,要注意包裝成好康的文字遊戲,別被人利用好意。

▲▼針對不同感受給予務實的建議,才能真正「讓錢變成自己喜歡的形狀」。(圖/記者林育綾攝)

策展團隊更專訪11個販售設計商品爲主的品牌通路,如Pinkoi、大人物、Cyberbiz、設計點等,探討他們如何應用消費數據進行商品上架、廣告投放等決策。透過設計手法,將複雜的數據分析與銷售策略,轉化爲簡單好懂的「小數據故事」,藏在展場的紙箱裡,讓觀衆透過「開箱」找出數據後的秘密。

▲▼透過設計手法,將複雜的數據分析與銷售策略,轉化爲簡單好懂的「小數據故事」,藏在展場的紙箱裡。(圖/記者林育綾攝)

例如Pinkoi 揭露,在七夕最常被搜尋的關鍵字是「客製化、禮物、長夾」;而大人物也透露,疫情期間除了防疫用品外,還有「情趣用品」銷售最好。另外關於「網購」,人們多半以爲女性男性熱衷,但根據統計,2019年臺灣男性平均每月網購金額2,860元,高於女性2,491元!

透過這些互動體驗、數據小故事,可以發現商品究竟如何被打造,品牌又是如何讓人無法抗拒的掏出錢包,而自己的購物慾是不是完全被說中?準不準可以親自測試

當代購物體驗製造機:BEHIND THE BARCODES時間|2020/07/21(二)~2020/10/25(日)地點|臺灣設計館03展區 (松山文創園區 松煙口)票價|150元(全票) / 100元(學生票團體票、松煙口會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