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拆除爭議雕像

英國拆除爭議雕像圖╱美聯社

英國雕像拆除風潮因「佛洛伊德之死」而起,而這也引發社會兩派論戰。有人認爲,雕像僅反映歷史真相,但也有人堅稱,雕像美化種族主義惡行。

■Statues of figures from Britain's imperialist past have become the subject of controversies.

美國非裔男子佛洛伊德(George Floyd)遭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致死,引爆全球各地反種族歧視示威浪潮。而英國愛德華.科斯頓(Edward Colston)、羅伯特.米利甘(Robert Milligan)等爭議性歷史人物雕像成了頭號目標,相繼遭到抗議者強行或官方自行拆除,而這也引發該國如何面對殖民時期黑暗歷史的討論。

英國一羣抗議人士日前憤怒地將奴隸貿易商科斯頓雕像拆除並丟進布里斯托港(Bristol Harbour)。科斯頓17世紀時靠着販賣西非黑奴而致富,但他後來行善資助學校醫院,許多街道與學校因此以他名字命名

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發言人譴責此行爲,認爲強行拆除雕像已然違法。發言人表示:「首相完全理解大家的憤怒,但我們國家擁有民主程序足以解決這些問題。」

抗議者批政府動作太慢

但反對人士不以爲然,指責政府行動過於緩慢,無法同理他們承受的歷史傷痛。

歷史學家電視節目主持人凱特.威廉斯(Kate Williams)推文指出:「有人說,政府當局經過討論後便會拆除爭議雕像,但多年過去,什麼事都沒發生。」

爲了不讓事態進一步擴大,布里斯托警方並未逮捕破壞雕像者,而市長馬爾文·里斯(Marvin Rees)更決定將雕像打撈上岸後移至博物館安置。

牛津大學日前也聚集上千名示威人士,要求校方移除位於奧里爾學院(Oriel College)的塞西爾羅德斯(Cecil Rhodes)雕像。儘管校方決定從善如流移走雕像,但執行日期與細節尚待確定。

羅德斯是礦業大亨,創立戴比爾斯(De Beers)鑽石帝國。他透過剝削非洲礦工而致富、全力支持英國殖民主義,非洲國家辛巴威舊名「羅德西亞」(Rhodesia)便以他名字命名。

此外,倫敦市長沙迪克汗(Sadiq Khan)也力挺反種族歧視運動,決定移除博物館外頭的18世紀奴隸貿易商米利甘雕像,同時下令重新檢視全市街道命名。

倫敦市長挺反歧視運動

沙迪.克汗表示:「我們城市與國家很大一部分財富來自於奴隸貿易,這個悲傷真相不該在公衆場合遭到歌頌。」

同樣的,英格蘭普爾(Poole)議會決議暫時移除「童子軍之父」羅伯特.貝登堡(Robert Baden-Powell)位於碼頭區的雕像,至於雕像未來命運則尚待討論。

貝登堡因創辦童軍運動而爲世人熟知,2007年更被選爲英國20世紀最具影響力人物第13名,但批評者認爲,他抱持種族主義觀點,且支持希特勒法西斯主義

英國這一波雕像拆除風潮因「佛洛伊德之死」而起,而這也引發社會兩派激烈論戰。反對拆除者認爲,雕像僅是反映歷史真相,甚至可能發揮提醒世人作用。但堅持拆除者表示,這些雕像可能美化種族主義惡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