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自建估值模型須謹慎,第三方模型多樣性已有“新鮮血液”注入
財聯社12月16日訊(編輯 李翀)在近期監管對理財自建估值方法出手監管下,財聯社瞭解到,部分使用自建估值模型的銀行理財子公司已重新採取中債估值、中證估值所提供的估值。
目前主流第三方估值模型仍佔據市場主導地位,但其估值方法也面臨着市場適應性的挑戰。多位業內人士指出,銀行理財自建模型並未脫離主流估值方法下新增了風險,在資管新規下“禁令”是必然,此外,第三方估值體系仍有多樣性的必要,有助於提供一個更全面的市場價值視角,部分機構已有所嘗試,或能幫助債市參與機構在交易中獲取更高收益。
銀行理財自建估值模型須謹慎嘗試
自資管新規落地以來,除部分特殊情形外,銀行理財統一用市場價值來對債券進行估值,主要是採用第三方估值,即對於銀行間債券一般採用中債估值,對於交易所債券一般採用中證估值。
據悉,針對近期市場廣泛關注的銀行理財探索自建估值體系的話題,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銀行理財自建估值由來已久,目前業內諮詢公司向銀行理財建議的估值方法,是在模型層面與第三方估值保持一致,仍採用現金流折現模型以及插值法計算,但在收益率參數的選取方面進行了優化。
據華源固收首席分析師廖志明在相關研報中稱,自2022年12月以來,爲降低理財產品淨值波動,理財公司在理財估值方法方面“開倒車”,通過平滑信託、收盤價估值及自建估值模型等方式對固收類理財投資的債券等資產進行“近似成本法”估值,目前監管出手規範,核心之一是避免部分理財子公司變相開展“資金池”“資產池”業務,儘管拉長看,二永債等短期內價格波動較大的品種振幅會均值迴歸,但仍存在不同產品間收益調節對投資者帶來的風險,在資管新規下“禁令”是必然。
“這個底層數據本身也是存在較大偏差,首先債券底層數據複雜,各家機構又有各自的重倉權重,各家自建的優化方案做不到真正的公允,其次四大財務諮詢公司在估值模型搭建方面不夠深入和落地,顧問人員普遍缺乏實務經驗,估值數據存在錯漏或終止的風險”,頭部外資金融科技公司表示。
如在“二永債”估值趨勢貼近市場方面,該類自建模型往往需要基於第三方模型方法上對最終曲線進行加工處理,以更好的向流動性更高券種的走勢去擬合,“這本身就存在估值偏差,反映在數據模型搭建上存在‘先入爲主’的前提假設,最終數據存在被高估或低估的風險,不利於前臺估值交易”,微京科技創始人楊劍波表示。
容誠會計師事務所鄒行健在近期署名文章中也表示,早年第三方估值曾經採用了過長的估值久期等估值方案對投資人可能造成誤導,調整後的市場估值機制是具備良性循環條件的,但“公允價值”不是對估值正確性的至高要求。“在第三方估值方案符合技術規範,而市場數據亦不足以對其證僞時,對僅以理論論據提出自建估值方案的嘗試須格外謹慎”。
第三方估值體系仍有多樣性擴展的必要
據瞭解,當前債券估值分爲前臺估值和後臺估值,相較後臺運營和風險管理,前臺估值對價格更敏感,通常與二級交易中的參考價直接相關,更側重於市場交易和投資決策,幫助交易員在交易中控制價格偏離度。
“儘管第三方估值較全面的體現券種的走勢,但在實際交易中並不是前臺交易員唯一的考量,尤其是大幅波動下的估值的定價偏差會直接影響到資本利得和票息收益,同時第三方估值較爲平滑的淨值收益曲線並不利於價格發現,在極端情況下債券淪爲不良資產,反而會加劇銀行理財流動性以及道德風險”,某銀行理財負責人介紹。
楊劍波表示,目前微京科技在做的DealRisk系統的估值模塊,並不是基於機構自建估值方案,而是基於自研核心量化引擎採用量化金融模型方法進行收益率曲線構建及對個券進行定價,爲市場提供可參考的第三方債券定價工具。其定價結果不僅可以應用於中後臺風險管理、資本管理等場景,也可以應用於前臺投資與交易。以利率債爲例,從選定債券樣本擬合生成的收益率曲線中,篩選出5個的價格最被低估的利率債作爲投資組合,可以發現該組合收益率全部都超過了指數基準收益,其中國債組合年化收益達到8.44%,以超出近2倍基準收益表現驗證了DealRisk估值模型在交易層面擇券獲取相對收益的優勢。
據其介紹,DealRisk系統的估值模型是當前國內與金融機構合作落地的可供參考的第三方估值模型,涵蓋了債券、衍生品等領域,相較於主流第三方估值模型並未做平滑曲線處理,而是完全通過量化金融模型算法計算得到結果,可以在多種場景下爲金融機構提供淨值和組合管理服務。
市場人士也指出,目前主流第三方機構提供的估值服務,雖然被廣泛使用,但它們的準確性並非絕對。估值方法的多樣性有助於提供一個更全面的市場價值視角,更如實的反映債券市場的“溫度”,也能成爲監管部門洞察金融機構內部估值缺陷的抓手。
值得注意的是,監管層面也同樣鼓勵市場成員加強內部估值體系建設。2023年年底,中國人民銀行在發佈的《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估值業務管理辦法》中也表示,估值產品用戶應定期評估所使用估值產品的質量,並擇優選擇估值機構。鼓勵用戶加強內部估值體系和質量建設,鼓勵選擇多家估值機構的產品,發揮不同估值的交叉驗證作用,防範單一估值產品錯漏或終止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