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長達16萬光年,我們身處於其中,如何得知銀河系的全貌?

銀河系是一個巨大的棒旋星系,據統計在整個系統內最少擁有2000億顆左右的恆星,他們共同聚集在一起,組成了一個直徑橫跨16萬光年的範圍,其中我們的太陽便是上千億顆中一個微不足道的黃矮星。

如今隨着人類對宇宙的不斷認知,知道了太陽系是位於銀河系的邊緣地帶,在一條名爲獵戶臂的懸臂內,距離銀河系中心大約2.6萬光年之遙。

銀河系整體作較差自轉。在太陽處的自轉速度約220千米/秒,太陽繞銀心運轉一週約2.5億年。銀河系的目視絕對星等爲-20.5等,銀河系的總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5萬億倍。銀河系的年齡大概在100億歲左右 ,而科學界認爲宇宙大爆炸大約發生於138億年前。 銀河系有兩個伴星系:大麥哲倫星系和小麥哲倫星系。 它們都是本星系羣的成員,並且是室女超星系團的一部分;而它又是組成拉尼亞凱亞超星系團的一部分。

銀河系自內向外分別由銀心、銀核、銀盤、銀暈和銀冕組成。銀河系中央區域多數爲老年恆星(以白矮星爲主),外圍區域多數爲新生和年輕的恆星。周圍幾十萬光年的區域分佈着十幾個衛星星系,銀河系通過緩慢地吞噬周邊的矮星系使自身不斷壯大。

銀河經過25個星座:天鵝座、天鷹座、狐狸座、天箭座、蛇夫座、盾牌座、人馬座、天蠍座、天壇座、矩尺座、豺狼座、南三角座、圓規座、蒼蠅座、南十字座、船帆座、船尾座、麒麟座、獵戶座、金牛座、雙子座、御夫座、英仙座、仙后座和蠍虎座。

那麼說到這裡或許很多人會有所疑問,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甚至連太陽系都從未離開過,最遠的人造探測器旅行者一號,也不過飛到了220億公里的位置,但科學家是如何得知銀河系的全貌,又是怎麼知道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位置呢?

其實在很久以前天文學家就試圖推測出銀河系的樣貌,這個時間最早可以追溯到1785年,當時一位來自英國的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通過恆星計數方法,記錄了大約117600顆恆星,然後他根據天空中各個方向的恆星,繪製了一張最初的銀河系結構圖,由此提出我們的銀河系爲扁平狀的假說。

只不過那時認爲我們的太陽系是位於銀河系中心位置,而且還不知道有河外星系這一概念,以爲所有恆星都是在一個孤獨的宇宙島內。

而隨着天文學的不斷髮展,時間來到了1918年,這個時候一位美國天文學家沙浦利,利用胡克望遠鏡對衆多球狀星團進行了研究分析,並測出了它們的距離和分佈,最終得出太陽系其實不在銀河系的中心位置,而是處於銀河系的邊緣,由此提出銀河系是一個透鏡狀的恆星系統,至此以後人類開始對銀河系的結構有了更深入的認知

後來隨着更高級的天文望遠鏡誕生以及計算機的出現,科學家通過近幾十年的數據收集,並將這些數據輸入到電腦中,銀河系的結構才逐漸清晰起來。

簡單來說我們如今在網上或者書籍上所看到的銀河系照片,其實都不是銀河系的真實樣貌,而是科學家通過計算機模擬而來的

要知道,我們本身處於銀河系之內,所以天文學家只能通過觀測大量恆星,來測量這些恆星與地球的距離和所處位置,然後收集到這些天體的數據之後,再將數據通過計算機模擬,就能大致得出銀河系的主體結構,而且這些數據還一直在修正中。

比如2015年科學家就利用斯隆數字巡天觀測數據分析,我們的銀河系實際上比之前所認爲的要大百分之五十以上,因此銀河系的直徑也從最初的10萬光年,修正到了如今的16-18萬光年之間,而且在未來可能還會被修正!

畢竟我們想要真正地看到銀河系全貌,必須得飛出銀河系之外才能窺探,但以目前人類的技術而言是完全不可能的,除非在未來人類擁有了星際旅行的能力,到那時才能目睹銀河系最真實的全貌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