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煤炭資源型城市的“破繭成蝶”之路

金秋時節,漫步烏海湖邊,南飛的紅嘴鷗停留湖邊翱翔嬉戲,一艘艘快艇載着遊客在湖面上縱橫馳騁,遠處的烏蘭布和沙漠與波瀾壯闊的湖水相互交融,每到黃昏,“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景色更是美不勝收。眼見的美景讓人很難想象這是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興”的城市。

城市品質由“烏”到“海”,生態環境由“黃”變“綠”,新中國成立75年、建市近半個世紀以來,這是烏海市發生的歷史性嬗變。這種轉變承載着一代代烏海人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也記錄着烏海市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堅實步履和累累碩果。

烏海市是黃河入內蒙古第一站,地處烏蘭布和沙漠、庫布其沙漠和毛烏素沙地交匯處。建市初期,森林覆蓋率僅爲0.38%,年平均蒸發量是降水量的30多倍,生態環境極爲脆弱。

爲改變惡劣的自然生態環境,一代代烏海人幾十年如一日,向沙海宣戰,與風沙抗爭。從建市初期大力推進植樹造林,到近年來陸續啓動實施的甘德爾山生態文明景區、海勃灣區東山等重點林業生態工程,烏海市用半個世紀的不懈治理,讓沙化荒漠化土地明顯減少,林地面積、植被蓋度不斷增加,保護了黃河流域的生態安全,書寫了“綠進沙退”的生態奇蹟。

特別是在2013年,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建成蓄水形成的烏海湖,不僅極大地改善了烏海的生態環境及面貌,更是讓烏海發展有了依託。多年來,烏海市將環烏海湖開發建設作爲旅遊業發展的重中之重,高標準規劃和建設,全力把烏海湖打造成爲集風景旅遊、觀光娛樂、體育競技、療養避暑、休閒度假爲一體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一手抓生態建設,一手抓環境保護。近年來,烏海市深入實施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三年行動,一體推進“治礦、治企、治水、治車、治路、治氣、治場”的“七治”舉措,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累計投入資金68.5億元,實施綜合治理項目423個,全力解決環保突出問題。

如今,烏海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分別達到43%、41.2%,2023年中心城區剔除沙塵超標天后,空氣質量優良率達83.3%,黃河烏海段水質連續7年保持在Ⅱ類……“推門見綠、移步是景”的詩意生活不僅提升了烏海市民的幸福指數,也吸引着紅嘴鷗、天鵝、黑鸛等60多種、10萬餘隻候鳥每年在這裡遷徙停留。

烏海市是國家認定的31個煤炭資源型城市之一。作爲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烏海市一度陷入增長方式粗放、環境約束趨緊等困境。

直面發展難題,產業轉型是出路。

這些年,烏海市堅持破“舊”——強力推進礦權整合、焦化產業整合重組升級和煤炭洗選行業垂直一體化整合,打造醫藥中間體、精細化工等細分領域特色優勢產業。如今,烏海市煤炭就地加工轉化率達90%以上,精細化工產品達百餘種,傳統產業正在煥發出勃勃生機。

同時,堅持立“新”——緊抓用好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機遇,聚焦新質生產力,全力打造新能源、新材料兩大全產業鏈基地:圍繞打造以光伏全產業鏈和新能源電池爲主要方向的新能源產業集羣,重點建設自治區西部綠色能源消納基地;聚力發展以可降解塑料和有機硅爲主要方向的新材料產業集羣,全力打造全球最大BDO一體化生產基地,國內首家BDO產業技術創新中心掛牌成立。

從沙漠到綠洲,從煤城到湖城,發展的步伐在烏海市從未停歇。隨着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突圍,新質生產力逐步生成,烏海市的產業形象正在由“傻大黑粗”向“綠色低碳”轉變。沐浴着秋日暖陽,向着既定的目標,烏海這座年輕城市正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奮進姿態,努力闖出一條資源枯竭型城市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記者 郝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