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更需要人文養分!中研院人文講座再推6微學分學程

中研院人文講座授課教師合影。左起爲人社中心廖培珊研究員、文哲所陳瑋芬研究員、人文講座計劃前任主持人彭小妍兼任研究員、中研院彭信坤秘書長、人文講座計劃主持人李育霖研究員、文哲所周大興研究員、文哲所劉瓊雲副研究員、民族所劉紹華研究員。圖/中研院提供

爲提升人文素養,中央研究院自2014年起陸續與國內生醫專業爲主之大專院校合作,於國立陽明大學(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臺北醫學大學與國防醫學院開設「中研院人文講座」核心通識課程,迄今已屆10週年,今天宣佈再推出6個微學分學程,分別爲「文化感性」、「生命政治」、「民主與異議」、「生命的技藝」、「政經治理」與「臺灣/海洋/南島」。

中研院表示,中研院人文講座採「講座授課」與「分組討論」雙軌並行的教學方式,課程涵蓋社會與經濟、歷史與文明、科技與社會、藝術與文化、哲學與心靈、倫理與道德思考6大主題。在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組12個研究所通力合作下,迄今已開設267門課,邀請到80位研究人員授課,包含3位院士、48位研究員及29位副研究員,師資陣容浩大。3校修課學生更達5649人次,透過跨領域的探索,學習自我表達與溝通、掌握社會脈動,乃至增進對社會人生的認識。

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李育霖2021年接任人文講座計劃主持人。他帶領人文講座再出發,在原有課程基礎上,根據近年國際情勢、公共議題及學生回饋,重新推出6個架構完善、更貼近社會脈動的微學分學程,分別爲「文化感性」、「生命政治」、「民主與異議」、「生命的技藝」、「政經治理」與「臺灣/海洋/南島」。

「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除了要有過濾資訊的能力,還需具備多元的想像力和深厚的人文素養,」李育霖表示,「這是我們給新世代最大的祝福。」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學生張明謙分享,透過「(非)人類身體與文學」課中大量閱讀的社會邊緣人及鬼怪故事文本,包括齊天大聖大鬧天宮、愛恨糾纏的〈蓮香〉到有藏傳佛教思想的〈放生羊〉,他學會以同理心理解每個故事角色背後的辛酸。曾修讀「本土心理與文化療愈」課的陳欣園則表示,即便崇尚科學,在生活中仍需以人文的知識解決問題。國防醫學院任柏叡表示,「道德與法律中的批判思考」課對他意義重大,帶給生醫學生許多啓發。

中研院人文講座修課學生透過精采的照片海報回顧課程點滴。左起爲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林詩軒、簡千喬,以及臺北醫學大學劉昱彣。圖/中研院提供

中研院人文講座課程架構圖。圖/中研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