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重創經濟》劉瑞華/不能居安思危 只好居危思安:防疫 (上)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由於多家新冠病毒疫苗已經成功施打,幾周前被邀約參加一場活動,主題是關於疫情結束後景氣復甦可能引起的泡沫經濟與通貨膨脹,沒想到臺灣卻遭遇了最嚴重的疫情,臺灣怎麼會從防疫成功的典範,在疫苗已經開始施打之後落到這般困境

原因顯然是政府防疫決策犯了「要命的自負」。沒有居安思危,搞得天怒人怨,如今生氣沒用,我們來居危思安,檢討一下過去一年多政府的專業理性,希望接下來的防疫工作與龐大紓困預算的執行能改進。

首先,我們看一個簡單的數字比較,掌握重點。新冠病毒的疫苗已經在國外穩定施打,各家疫苗中最貴的是莫德納(Moderna),一劑價格不到新臺幣$1200 ,全臺灣2,300萬人每人兩劑的價格不超過500億。

500億不是小數目,可是我們政府去年發的振興三倍券預算就有511億,全部的特別預算更是10倍以上。而且,每個人都知道疫苗是最有效的防疫武器。

疫苗經濟學

如果今天在臺灣調查,可能絕大多數民衆會願意用三倍券的錢來買疫苗打,問題就解決了。當然,這是後見之明,事前充滿了不確定。這裡值得向大家介紹一下疫苗經濟學。

▲政府2020年以三倍券刺激經濟。(圖/翻攝蘇貞昌臉書

我們現在從新聞報導得知美國、加拿大購買的新冠病毒疫苗數量遠遠超過全部人口的數倍,這並非決策不理性或者想壟斷供給,而是疫苗研發的高度不確定所造成的合理現象。臺灣缺乏疫苗的原因就在於疫苗政策不按牌理出牌。

因爲疫苗研發何時成功不確定,涉及的成本很難估計,政府資源的投入會採高風險報酬投資策略,而且不該侷限在小範圍,而是以全球爲目標。

▲疫苗研發需要大量成本的投入。(圖/路透社

疫苗研發成功之後纔有售價,成功之前各國投入的資金相當於訂金,取得優先購買權,並且換算成購買的數量,這就是爲何積極投資開發疫苗的國家爲何會買太多的原因。多出來沒關係,可以當作外交籌碼,或者透過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建立的COVAX幫助其他國家。

臺灣並不窮,紓困預算有幾千億,卻落得要從COVAX得到援助的疫苗。我以前聽到「錯誤的決策比貪污還可怕」,老是不明白這兩者如何比較,如今臺灣處於封城邊緣,我不得不相信這句話。

凡事國家隊」的困境?

投資疫苗開發的方法雖然有些專業,但道理並不難懂,我們政府的做法爲什麼會如此錯誤?我認爲有個更深的問題在於被政府奉爲防疫高招的「國家隊」觀念

行政院管制口罩買賣,乃至於徵收口罩產能,並實施實名制配給,都顯示了缺乏專業理性的權力思維。我知道,口罩的爭議已經是很早之前的事,不過我想講的是對照口罩的前例,更能看出疫苗政策的問題。

北捷慶祝通車25週年紀念,與口罩國家隊「CSD中衛」推出捷運路線紀念口罩。(圖/北捷提供)

即便是高度不確定的疫苗開發,購買的方式還是拿出錢預訂,等成功後取得一定數量疫苗的優先購買權。疫情開始發生時,臺灣人願意戴口罩,造成需求大增。

政府爲了確保從事醫療與公共服務的人有足夠的口罩,可以拿出錢甚至加上行政干預,優先徵收用於分配,完全沒道理不準買賣,造成生產停頓,然後再搞出口罩國家隊這種奇怪的作法

我們現在所處缺乏疫苗的困境,是不是因爲有疫苗國家隊的關係呢?蔡英文總統親自出來宣傳七月就有國家疫苗,我們能等?該等嗎?

熱門點閱》

► ET民調趙春山抗疫聲中:臺灣面臨「三信危機」

► ET民調》曲兆祥/中央處置疫情毫無章法 疫下政治人物聲量大翻轉

李克聰/包裹暴增 物流塞車 重症救護 善用區域聯合派遣整合

► 疫情重創經濟》簡文政/談電影產業衝擊與契機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