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木頭燃燒之後剩下不到一兩灰燼,其他9兩物質去哪了?
在學習的旅程中,我們都曾探討過化學的奧秘,明白了像是木柴燃燒這類化學反應背後的原理。這類反應最直觀的跡象,便是火焰的舞動,那高溫的等離子體的誕生,火焰通常象徵着能量的劇烈釋放。
追溯至久遠的古代,我們的先人們在數萬年的歷練中掌握了駕馭火焰的技藝,用以威嚇野獸,溫暖寒夜,以及烹煮出更佳風味的食物。火焰的掌控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可以說是構建了人類文明的基石,歷史長河中無數的信仰標記都與火焰緊密相連。
人們長久以來便已察覺,一堆木材在燃燒過後,只留下稀少的灰燼,那麼那些消逝的物質去了何方?這個問題並沒有困擾人們太久。儘管古人對這一現象已有所認識,但理解上仍有待完善。
隨着近代化學與物理學的興起,人們逐漸揭開了燃燒與化學反應的神秘面紗。如今我們得知,化學反應實際上是原子間結合方式的轉變,是化學鍵的重新組織。在化學反應過程中,物質的總質量保持恆定。
爲何總質量不變?原因在於化學反應過程中,參與反應的物質原子數量並未增減,僅是重新進行了組合。此外,人們還發現,不論施加何種形式的物理作用於任何物體,物體的形態雖然會發生改變,但其質量保持不變。
因此,人們基於物理與化學變化的規律,概括出了一條著名的法則:質量守恆定律。許多人或許會回想起,學生時代那些耳熟能詳的化學方程式,例如氫氣與氧氣結合生成水,反應前後的總質量恆定不變。
那麼化學反應究竟改變了什麼呢?答案顯而易見,是分子的結構與種類,即物質的形態發生了改變。木材的核心成分是碳元素,同時包含少量的氫、氧以及微量的其他元素,如氮、鉀、鈣、鈉、磷、硫等。在燃燒過程中,這些元素中的許多會與氧結合,生成氧化物。
在木材中占主導地位的碳元素,大部分會與氧氣反應,產生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這些氣體不聲不響地融入大氣中,不易被人們察覺。
在封閉的孤立系統內,無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物質的總質量始終保持不變。物質不會無緣無故地消失,也不會無端地生成,它們只是在不同物質形態間相互轉換。
因此,如果我們在一個絕對封閉的環境中進行木材燃燒實驗,並測量燃燒前後所有物質(包括氣體、水蒸氣、灰燼等)的總質量,將會發現兩者幾乎相等。一般情況下,瞭解到這一層面的質量守恆已然足夠。
然而,請注意我之前提到的“幾乎相等”,而不是完全相等,這是因爲燃燒這一化學反應背後還隱藏着更深層次的機制。這具體意味着什麼?
精確來講,即使我們將木材燃燒後的所有物質累計在一塊,用極度精密的儀器來測量,還是會發現總質量略微減少,只不過這種差別極其微小,通常情況下我們習慣性地忽略不計。
但科學探索必須保持嚴謹,我們需要揭示這微小的質量差究竟源自何處。答案其實並不複雜,我們收集了木材燃燒產生的所有物質(包括各類氣體、水、灰燼等),但遺漏了燃燒過程中釋放的熱量,而且熱量的收集也極爲困難。
熱量是什麼?它是能量的一種形式,根據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質能方程E=MC平方,我們知道能量與質量等價,質量可以轉換爲能量。
實質上,宇宙中最爲本質的成分是能量,而非質量,質量僅僅是能量的某種表現形式,兩者可以互相轉換。
至此,我們應能理解爲何木材燃燒後質量會有微小的減少,那消失的部分實際上是能量,依照質能方程,能量除以光速的平方即爲減少的質量。而木材燃燒釋放的能量本就不多,再經過光速平方的除法後,得出的質量更是微乎其微,通常情況下可以忽略不計,一般設備也無法檢測出如此微小的質量變化。
這便是我們通常會說化學反應前後質量保持不變,也就是質量守恆定律的緣由。然而更精確的說法應是能量守恆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