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病人為中心 改善健保決策不平等

中華民國病友聯盟理事長吳鴻來。 業者/提供

我們常說健保是臺灣之光,但平均餘命等多項健康指標落後日韓,已是明確的警訊。近年健保總額未合理成長,病友可負擔的醫療資源與總額息息相關,當健保不足以照顧廣大民衆,部分民衆會尋求自費醫療,卻非人人都有經濟能力可負擔,間接擴大健康不平等的現象,政府應積極採取行動改善。

健保新藥財源主要來自總額「新醫療科技」預算,107至112年間,每年僅編列約30至35億元。新藥價格隨科技研發升高,預算規模追不上時代腳步,導致健保必須不斷爲給付範圍「瘦身」,訂定嚴格給付條件。也因此導致臺灣落後國際指引,影響病人治療效果。

另一方面,給付超過5年的藥物即使不再列爲新藥,仍有限縮適應症的問題,關鍵仍須確保「藥品及特材給付規定改變」預算充足纔有擴增給付範圍的空間。總之,健保總額與新藥相關的項目應編列充足的預算,每年予以合理成長,才能保障病友權益。不過,這兩年健保總額另編列新藥「暫時性支付」預算,總統賴清德也承諾會推動百億癌藥基金,期待相關的制度改革能一掃沉痾。

病友聯盟自2016年成立以來,以推動二代健保中的病友參與爲目標,持續爲病友倡議。在健保決策流程中,病人蔘與以下3個階段:1、新藥及新醫材病友意見分享平臺填報意見;2、病友團體代表列席藥物給付及支付標準共同擬定會議;3、病友團體代表可擔任健保會委員。

然而,目前病人意見僅在專家審議會議之後納入參考資料,共擬會討論焦點往往是財務影響,病人意見發揮有限,且僅是列席而非正式代表,未受到制度穩定保障,需要對病團友善的會議主席支持纔有機會發言。健保會委員39席中,病友團體代表僅一席,且每屆重新抽籤決定。我們常說要「以病人爲中心」,但顯然目前健保決策核心中,病友仍非常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