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市不能成爲防疫破口 專家建議 人流管控或外帶
清明連假各地夜市涌入大批人潮,爲了吃喝,恐讓夜市成爲防疫破「口」。專家建議夜市需要適度管理,包括人流管控、撤掉座椅、即買帶走、管控社交距離,而且避免冷食、生食,更不能邊走邊吃,避免染疫風險。(本報資料照片)
清明連假各地夜市涌入大批人潮,爲了吃喝,恐讓夜市成爲防疫破「口」。專家建議夜市需要適度管理,包括人流管控、撤掉座椅、即買帶走、管控社交距離,而且避免冷食、生食,更不能邊走邊吃,避免染疫風險。
專家指出,室外社交距離1公尺是人爲定義,仍要考慮飛沫傳染的風向問題,如有1個指標個案站在上風處,他的咳嗽即使室外8公尺仍能飛沫傳染,因此戶外也要戴口罩,讓風向造成的飛沫傳染降到最低。不過,夜市似乎變成特例,成爲防疫破口的最大隱憂!
北市聯合醫院主治醫師顏慕庸表示,民生經濟需要持續轉動,這陣子政府都在提醒社交距離,如果無法做到就要戴口罩,碰到社區公共區域就要勤洗手。因此夜市更需要適當管理,這牽涉到社區整備,各縣市政府要管理地方小規模區域,防疫一定要從中央到地方、甚至社區大樓管委會等單位都要動起來,不能只等中央下達指令。
北醫附醫胸腔內科主任周百謙指出,夜市空氣流通不好,尤其室內型的夜市風險更高。爲讓夜市繼續營業,國人應該戴口罩且改爲外帶,避免購買冷食、生食,攤販必須戴口罩。
他表示,現在國人食衣住行育樂無不以防疫措施爲準則,火車、客運與高鐵都禁止吃食,夜市也絕對不要邊走邊吃,「拿下口罩、風險立增」,適度管理夜市、監控人流,讓百姓「小確幸」不會變成大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