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提出開展“息屏24小時”行動,多名代表委員熱議:讓青少年遠離智能手機和網遊

“我們不得不關注手機等電子產品對青少年健康所帶來的壓力和挑戰。”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姚明建議,動員未成年人開展“息屏24小時”行動,並呼籲家庭、學校和社會各界對該行動予以支持。

相關話題很快登上熱搜,引發廣泛共鳴,再次喚起社會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討論及思考。關於未成年人如何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都發表了相關看法和建議。

96.4%家長擔心孩子過度使用帶屏幕電子產品

姚明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息屏24小時”行動是一項倡議,希望家長和學校都參與其中——在每個學期選定一天,24小時內所有人都不使用手機。在這一天,讓孩子們去體驗真實世界。“有點類似於大家小時候的春遊、秋遊,過去是讓孩子們離開課堂環境,現在則是讓孩子們脫離電子化環境。”

姚明介紹,北京姚基金公益基金會主持的《關於未成年人使用電子產品及相關態度》的調查結果顯示,在16834份有效問卷中,78.2%的人羣“希望”自己減少使用帶屏幕電子產品的時間;83.7%的教師羣體贊同學生減少帶屏幕電子產品的使用;96.4%的家長擔心孩子過度使用帶屏幕電子產品。

姚明說,如今大家普遍達成一個共識——孩子們使用手機屏幕的時間過長,不論是孩子與孩子之間,還是孩子與家長之間,交流的時間都太少了。而且這並非只是孩子的問題,實際上家長自己也常常捧着手機。

建議中,姚明還提出借鑑相關國際經驗,如日本的“無屏幕日”活動,倡導學生和家庭遠離電子設備,專注於閱讀、運動或親近自然。這些國際實踐表明,面對數字產品帶來的挑戰,各國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干預措施,積極探索實現數字平衡的路徑。

“手機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影響課堂秩序和學習專注度。”手機帶來的青少年身心健康問題,也是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單縣第一中學副校長樊董偉關注的重點話題。他建議,禁止手機進校園、禁止未成年人擁有遊戲賬號。

在調研和工作中,樊董偉發現手機和遊戲對中小學生的危害極大,容易導致學生理想信念缺失、目標方向鬆動、對生活的熱愛減少。“部分學生沉溺手機和遊戲,甚至出現極端行爲,如因家長收手機而絕食。”樊董偉表示,禁止未成年人擁有遊戲賬號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青少年沉迷網絡、接觸不良信息的風險。

禁用手機不是終點,教育升級纔是關鍵

此前,全國政協委員洪明基發視頻表示,希望國家立法,嚴禁家長給15歲以下的孩子購買和使用智能手機。這一言論迅速衝上熱搜榜,支持和質疑之聲各半。

2024年底發佈的《第6次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我國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增長到97.3%。上網設備上,未成年網民使用智能手錶的比例接近一半。此外,58.6%的未成年網民會經常在網上聊天,13.6%的未成年網民表示自己在網上認識的朋友超過十個。

“雖然我國有關部門已經要求平臺設立未成年人模式、防未成年人沉迷系統,但所起的作用有限,且並不適用於信息不斷交互的社交媒體。”全國政協委員陳偉志指出,對於生產企業和應用平臺,缺乏識別未成年人身份的強制措施。只有少數平臺會根據未成年人實名認證主動啓動未成年人模式。有些未成年人的父母(監護人),在未成年人上網時,並沒有盡到監護責任,督促未成年人必須使用未成年人模式,甚至還把自己的賬號給未成年人使用,以此繞過未成年人模式與防未成年人沉迷系統。

陳偉志表示,從社交媒體的“社交屬性”看,社交媒體很難實時監控網友發佈的內容是否適合未成年人,而且,當前社交媒體上充斥着不實信息、有害信息,缺乏識別能力的未成年人很容易受到這些信息的誤導、蠱惑。

針對未成年人受不良網絡信息影響、沉迷網絡遊戲等問題,陳偉志呼籲,借鑑部分發達國家禁止16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的做法,出臺禁止16歲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的規定,加強對未成年人的網絡保護。

此外,陳偉志建議,教育部門會同團委(少工委)、婦聯等相關方面應該敦促家長承擔起對孩子的監護和引導責任,以身作則培養孩子良好的上網習慣;同時,家校社要攜手豐富學生社區活動內容,培養學生形成廣泛的興趣,疏導學生遠離手機、遠離社交媒體。

對於這一話題,有媒體指出,禁用手機不是終點,教育升級纔是關鍵。“電子鴉片”對青少年健康帶來的壓力和挑戰,需要各方羣策羣力,共同營造良好的未成年人成長環境。

(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