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示警:政府債務貨幣化 恐釀更大風險
央行總裁楊金龍說,只要國內疫情逐漸受控,第4季消費的遞延回補效應,就能夠看得到,不用對內需過份悲觀。(王德爲攝)
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經濟,中央銀行罕見提出示警,當各國央行空前灑錢,政府的財政支持規模更大,疫後若無法有序退場、讓貨幣與財政政策保持分際,不只加劇金融脆弱性、引發金融不穩定,更甚者淪爲財政支配、讓政府債務貨幣化,恐釀成更大風險。
央行表示,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與新冠疫情的起因及影響雖不相同,但相較當年,新冠疫情爆發後,各國央行均是以空前的規模、速度與範疇在撒錢,除重啓並擴大金融海嘯時期的貨幣政策工具,還推出範圍更廣的信用融通機制,直接把錢打到中小企業裡。
不只各國央行賣力灑錢,各國政府更迅速地採行一系列大規模的財政補貼措施,除針對企業僱主與員工補貼,更多的是針對家計部門的失業救濟金、現金移轉,截至3月17日止,全球財政支持規模已高達16兆美元。
央行強調,爲了救市,主要國家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與合作程度更甚以往,已使貨幣與財政政策的連結日增,卻引發政府債務貨幣化疑慮,央行推出廣泛的融通機制,與財政當局合作益加緊密,界限日益模糊。
央行表示,央行提供融通的範圍過廣,已使央行超越了因應流動性風險的範疇,將使央行面臨信用配置、政治選擇等難題,更甚者淪爲受財政支配,恐削弱貨幣政策自主性及央行可信度,並不利於長期經濟與金融穩定。
央行認爲,爲因應危機,貨幣、財政政策固須妥適搭配,爲彼此創造政策空間、重建政策緩衝,但若疫情趨緩,暫時行動不宜轉爲永久模式,貨幣與財政政策仍須保持較明確分際,否則將導致政策可信度與有效性喪失,思索如何妥適退場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