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5000億元“互換便利”來了:業內靜待配套細則,中債信用增進公司走向臺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唐婧 北京報道官宣兩週之後,央行正式推出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

10月10日,央行發佈公開市場業務公告,決定創設“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Securities, Funds and Insurance companies Swap Facility,簡稱SFISF)”,支持符合條件的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以債券、股票ETF、滬深300成分股等資產爲抵押,從央行換入國債、央行票據等高等級流動性資產。首期操作規模5000億元,視情可進一步擴大操作規模。即日起,接受符合條件的證券、基金、保險公司申報。

這標誌着我國首個支持資本市場的貨幣政策工具落地。9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官宣創設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下稱“互換便利”),支持符合條件的證券、基金、保險公司通過資產質押,從中央銀行獲取流動性,這項政策將大幅提升機構的資金獲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潘功勝強調,通過這項工具所獲取的資金只能用於投資股票市場。

需要明確的是,互換便利不是直接給錢,不會擴大基礎貨幣規模。現行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央行不得直接向非銀金融機構提供貸款,互換便利採用的是“以券換券”的方式,旨在提高非銀機構的融資能力,不是直接給非銀機構提供資金,不會投放基礎貨幣。

華泰證券張繼強團隊在《央行互換便利的模式與影響》一文中表示,央行此次創設的互換便利工具採取“以券換券”模式,具體可以分爲兩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符合條件的非銀機構可以將股票ETF等資產抵押給央行,換入流動性更好的資產,例如把股換成債;第二個環節是非銀機構通過將換入的資產賣出或抵押等方式在二級市場進行融資,獲取的資金只能投入股票市場。

事實上,互換便利工具的具體操作流程仍有待金融管理部門進一步明確。潘功勝在上述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這項工作支持的是符合條件的證券、基金、保險公司,這些機構會由證監會、金融監管總局按照一定的規則來確定。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告訴記者,目前互換便利工具的配套細則還沒有出爐,除了相關機構的資質、條件,還有四大重點值得關注,一是進入互換便利工具抵押籃子的資產範圍,二是不同類型機構的互換規則和抵押率,三是互換操作的期限和費率成本,四是何種情況下可以使用互換便利工具。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基金經理楊德龍也表示,後續的配套細則對機構的使用積極性非常關鍵。

通過特定一級交易商開展操作

交易商協會副秘書長徐忠近日撰文表示,此次“互換便利”在實施過程中,沒有基礎貨幣投放,不存在“擴表”,並不是所謂的“央行下場入市”。從操作原理上來看,與美聯儲的TSLF類似,是通過“以券換券”的形式增強相關機構融資和投資能力,實現了流動性支持。金融管理部門會對相關機構的資質、條件作嚴格要求,並設置科學的抵押率。

還有接近央行人士告訴記者,互換便利期限不超過1年,到期後可申請展期;抵押品範圍未來可能會視情況擴大。這些操作上的靈活性均表明,工具未來將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此外,央行將通過特定的一級交易商開展操作,通過觀察一級交易商名單,可能是中債信用增進公司。

根據央行發佈的2024年度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名單,一級交易商共有51家,包括全部6家國有大行和全部12家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2家政策性銀行和1家開發性金融機構、部分城商行、農商行和外資行,中信證券和中金公司兩家券商以及中債信用增進公司。

中債信用增進公司出現在公衆視野的頻率並不高。官網信息顯示,公司的全稱是中債信用增進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國首家專業債券信用增進機構。 2009年9月,在中國人民銀行的指導下,公司由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聯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國網英大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中化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國有資本運營管理有限公司、首鋼集團有限公司、中銀投資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共同發起成立。公司註冊和經營地均在北京,註冊資本金爲60億元人民幣。主要經營範圍包括企業信用增進服務、信用產品的創設和交易、資產投資等。

中證鵬元近日發佈的《中債信用增進投資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主體信用評級報告》顯示,中債信用增進公司主要從事信用增進業務,同時還利用自有資金開展投資業務。公司營業收入主要由信用增進業務收入、投資收益和利息收入構成,2023年公司營業收入爲14.52億元,較2022年增長5.64%;其中信用增進業務淨收入爲8.84億元,較2022年增長7.72%;在公司營業收入中的佔比爲60.84%,近年佔比相對穩定。

可以看出,信用增進業務收入爲公司的第一大收入來源。聯合資信還在信用評級報告中指出,中債信用增進公司的信用增進業務以基礎類信用增進業務爲主,同時不斷創新新型增信業務模式。其中基礎類信用增進業務涵蓋了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企業債、定向融資工具及非標準化債權資產等,創新型增信業務主要通過各類信用風險緩釋工具的創設及交易進行展業。

中信建投證券周君芝團隊曾撰文指出,互換便利工具的一大特點就是,將偏低信用(流動性偏低)資產與央行所有的高信用等級(流動性較高)資產互換,爲低信用資產增信,提高抵質押品流動性。從這個角度來講,央行通過中債信用增進公司開展互換便利操作確有契合之處。

有利於提高資本市場穩定性

創設互換便利是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建立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長效機制”的重要舉措。今年以來受多種因素影響,國內A股市場表現不佳,部分投資者心態不穩、信心受損。互換便利作爲一種長期制度性安排,有利於增強資本市場韌性,抑制羊羣效應等順週期行爲,維護市場穩定;也有利於調動非銀機構的參與度,提升貨幣政策在資本市場的傳導效率,平衡好債券、股票等市場的發展。

業內專家表示,通過互換便利操作,非銀機構可以將手裡流動性較差的資產替換爲國債、央票,便於在市場上回購或賣出融資;但由於是採用“以券換券”的形式,不是央行直接給錢,所以不會增加基礎貨幣投放,也不是搞量化寬鬆。雖然不投放基礎貨幣,但從國際經驗看,美聯儲次貸危機期間推出類似的TSLF(定期證券借貸便利),對金融市場迅速企穩發揮重要作用。

據瞭解,美聯儲創設的TSLF也採取“以券換券”模式,即美聯儲支持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相對較差的證券或商品作爲抵押,用於交換高流動性的國債,其後金融機構可賣出高流動性的國債、或作爲抵押品向其他市場機構換取資金,起到了流動性紓困的作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TSLF階段性用量較高,初期規模就擴容到1000億美元,峰值達到2000億美元。

上述專家指出,互換便利首期5000億元,將爲資本市場提供數千億級的增量資金。根據央行公告,互換便利首期操作規模5000億元,運用工具獲取的資金只能用於投資股票市場,且操作規模可視情況進一步擴大。

東方金誠研發部副總監於麗峰也告訴記者,互換便利的推出有利於提高資本市場穩定性。非銀機構在市場低迷、流動性較差的情況下獲取資金的能力將得到提高,可以對低估的股票進行增持,進而穩定市場情緒,提高市場流動性,提振市場信心。9月24日央行宣佈推出包括互換便利在內的一系列政策工具後,A股市場明顯企穩回升。類似的貨幣政策工具在國際上也有先例,例如次貸危機期間美聯儲曾設立定期證券借貸便利,允許一級交易商用流動性較差的證券作爲抵押,向美聯儲借入流動性較高的國債,便於在市場融資,爲緩解流動性危機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