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聚焦AI深度合成技術濫用,天融信提示防範AI克隆風險
"部分AI克隆工具對於使用者來說沒有任何輸入限制,只需輸入克隆對象的語音或人臉照片即能生成克隆音頻或視頻,如果被惡意利用,會產生很大風險。"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人工智能安全治理專業委員會專家、天融信(002212.SZ)科技集團副總裁薛智慧表示,當前AI克隆技術的應用場景廣泛,包括娛樂影視製作、語音助手、醫療康復等領域,但同時該技術也會帶來隱私泄露、欺詐和虛假信息傳播等潛在安全隱患。
央視近日報道稱,從惡搞企業家雷軍到AI製作張文宏醫生音視頻爲自己帶貨,甚至還有不法分子利用AI深度合成視頻,進行詐騙。過去一年,AI深度合成音視頻侵權現象愈演愈烈。實現AI深度合成音視頻並不算難事,甚至在一些購物平臺,AI深度合成技術已經成爲衆多網店牟利的工具,只需花費幾十元,就可定製AI深度合成名人音視頻。
薛智慧在接受央視採訪時介紹,當前有很多開源的軟件和工具都可以實現換聲換臉的效果,可供網民自由下載,在自己的電腦上進行安裝和使用。與之相對的是,以AI技術對抗和檢測AI克隆的水平也進一步提升。當前有一些典型AI鑑僞技術,能夠對這些圖片或者音視頻進行檢測,來判斷或者分析這些圖片是否是後期加工和合成的。
同時,中國計算機學會計算機安全專業委員會委員、天融信科技集團副總裁呂延輝提示,在網絡購物平臺使用AI深度合成技術,製作出售名人的音視頻,會觸犯相關法律。據瞭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自然人享有肖像、聲音等權益,任何組織或個人利用信息技術僞造都是侵權行爲。2023年國家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聯合發佈出臺的《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要求,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務製作、複製、發佈、傳播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信息。2024年網信辦發佈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徵求意見稿)》也提出,對AI生成合成內容要進行標識,以便公衆識別和區分,防止誤導性信息傳播。
呂延輝在採訪中進一步表示,防範AI侵權問題需要從法律、平臺和公衆等多個層面綜合施策。法律層面,要進一步完善相關立法,細化AI克隆技術的法律條款,明確侵權行爲的定義和責任,同時加強執法力度。平臺層面,要強化相關政策法規的宣貫和執行,做好已有數據的保護,應用技術手段來規避AI克隆侵權問題的發生,同時也要建立健全內容審覈和侵權舉報機制,及時發現和處理侵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