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楊柳青年畫小記
山西博物院主館四樓書畫廳新開“楊柳青青話年畫”展,展出時間從21.12.10到22.03.10,作文以記之。
“楊柳青”讓人想起王之渙的絕句。
《送別》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爲別離多。
古人有折柳送別的風俗,這首詩寫的是朋友在春天裡送別,年畫是在迎春,一送一迎,平添了許多味道。
年畫就是過年時張貼的木版畫。
年畫最早的內容是門神,起源自古代掛桃符的習俗。神荼【shēn shū】和鬱壘[yù lǜ]是最早的兩位門神,相傳他們擅長捉鬼,所以把他們的形相畫在桃木塊上,掛在門上用以驅鬼避邪,保門戶平安。王安石詩裡說“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指這個風俗,後來演化成貼春聯、年畫以迎春。
年畫真正走入千家萬戶要到北宋時期,東京汴[biàn]樑(今河南開封)附近的朱仙鎮,藉助汴京的繁華和雕版印刷技術的成熟,成爲最早的年畫製作中心。
北宋亡後,隨歷史變遷,形成了數個地域傳統年畫,其中出名的北方有天津楊柳青年畫、河北武強、山西平陽、山東濰[wéi]縣楊家埠[bù]、山東高密的年畫,南方有江蘇蘇州桃花塢、四川綿陽、湖南邵[shào]陽灘頭、廣東佛山、福建漳州的年畫。
天津楊柳青年畫興起於明末,繁榮於清代雍正、乾隆年間,因爲天津地處南北交通要衝,又是對海外的通商口岸,文化多元,年畫題材也包羅萬象,反映了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樸素願望。
爲了滿足不同階層的需求,發展出爲宮廷進貢的“細活”,爲富裕家庭的“二細活”和供普通人家的“粗活”。
楊柳青年畫的工藝特點是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屬於工筆重彩的風格。
因爲是先印刷,再手工繪製,畫功的好壞對成品質量影響很大。與中國傳統士大夫階層的文人畫不同,這些畫工是粗通文墨的工匠,畫技是依照師父流傳下的一套“畫訣”,而且要嚴格保密。
畫工的學徒期一般三年,先從研墨調色開始,漸次開始畫線條,得見粉本,暗記畫訣,出師後才能創作。
一位畫師記錄了部分“畫訣”,總訣說:“金人物,玉花卉,模糊不盡是山水。富道釋,窮判官,輝煌耀眼是神仙……”
畫鳥要“先畫眼,後畫嘴,畫完全身再畫腿。”
畫美人要“鼻如膽,瓜子臉,櫻桃小口螞蚱眼,慢步走,勿乍手,要笑千萬莫張口。”
清代末年,西方的現代印刷術傳入,以其價廉質優,搶奪了木板印刷的年畫市場,且清末民國,戰火連綿,傳統年畫風雨飄搖,難以爲繼。建國後本有所恢復,又逢文革時“破四舊”,大批年畫版和樣圖付之一炬,據說開封一次在書店街銷燬年畫版,燒了三天,年畫再度衰落。
本次展出的年畫大多是舊版新制,所以外觀很鮮亮,內容豐富。
這是用做海報的一副《連生貴子》。
這是清代高桐軒的作品,是最具有文人畫氣息的年畫了。
這是《仕女圖》,民國了還裹腳。
文化總是隨着時代變化。這次年畫展裡有一張《歇後語》,很是有趣,但細細看去,又大多不解其意。一日父親與我同去,方纔給我解釋了其中的意思。
“小爐匠戴眼鏡——找茬”,小爐匠乾的營生是修補鍋碗,是個細緻活,要帶上眼鏡看清楚破裂的茬口。
“半夜裡叫城門——撞釘子”,古代城市爲安全,夜裡關城門,門上有門釘。
“小孩子不認得旗花——火冒鑽天”,旗花是古代的煙火炮仗,點燃後下端噴火,竄入空中,過去有個稱呼叫“竄天猴”,現在已經禁絕鞭炮,和旗花相似的禮花倒是還能見到。
有些歇後語是現在還在用的,例如“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
藝術來源於生活,當生活場景不復存在,今人很難理解古人在說什麼。
這幅年畫上面的題句也很有味道:
“各樣皮科似笑談,看着容易做的難。
君子莫當俗語論,具是人間省[xǐng]事言——默得居士題南窗下”。
年畫還取材於古典名著,這裡是四大名著題材的年畫。
戲曲藝術也是常見內容。
年畫的題材也與時俱進。
時至今日,人們對“過年”已經越來越淡化,雖然還會貼春聯,但已不再張貼年畫。或許是年畫不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色彩對比強烈,構圖單一,裝飾性強而藝術性弱。現代印刷的效率更遠勝木板印刷。所以雖然進入了非遺,(楊柳青年畫,2006年成爲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想恢復昔日的輝煌談何容易,大部分人也就是到博物館看個新鮮罷了。
再說句題外話,這些年畫多爲新制,大可以用書畫的方式裝裱,直面世人,讓人近距離的感受風采,不必裝鏡框,再多一層展櫃的玻璃,真是拒人千里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