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一中學內現125座古墓 師生分批次參觀
原標題:廣州一中學內現125座古墓,師生分批次參觀“工地變歷史課堂”
該研究院院長易西兵告訴新京報記者,這一區域出現跨朝代古墓聚集,是因爲2000多年來,廣州的城市中心都沒有位移,而不同時期的古人們,都青睞地勢高、環境好的埋葬場所。
今年7月至10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目前已清理古代文化遺存188處,年代範圍跨越先秦、漢晉南朝、唐五代、宋代、明清各個時期。
該研究院院長易西兵告訴新京報記者,這一區域出現跨朝代古墓聚集,是因爲2000多年來,廣州的城市中心都沒有位移,而不同時期的古人們,都青睞地勢高、環境好的埋葬場所。
接下來,這些出土文物將向公衆開放。易西兵透露,初步計劃在明年春節前後,將2020年廣州出土文物集結,策劃成專題展覽。
發現文化遺存188處
先秦遺存是本次考古的最重要發現
據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易西兵介紹,“根據國家文物保護法規和《廣州市文物保護規定》,業主和施工單位需報請文物部門組織考古調查勘探,因此我們在施工前,進行了很多工作。”
去年底,研究院在項目用地約5000平方米的範圍內,勘探到地下文物。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後,今年7月至10月,研究所對勘探發現的古代文化遺存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目前,研究院已清理古代文化遺存188處,包括墓葬125座、灰坑32個、水井7處、溝4條、池2個,出土陶瓷器、青銅器、石器等各類文物470餘件(套)。
漢代陶牲畜家禽模型。來源: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微信公衆號
易西兵表示,先秦遺存是本次考古的最重要發現,包括41座墓葬、1眼水井。隨葬器物以陶豆、銅匕首、銅劍、銅斧及玉玦爲代表。
研究院初步判斷,這批墓葬時代爲戰國時期。易西兵提到,這是迄今考古發現的距離廣州古城最近、分佈最集中的先秦時期遺存,爲探索廣州建城以前的人類活動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也爲研究廣州城建城歷史提供了重要線索。
戰國時期陶豆。來源: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微信公衆號
部分出土文物破裂
修復時長可能從數月至兩年
此次考古發掘的另一項重要發現是宋代磚室墓M8。
易西兵提到,該墓規模不大,但墓內隨葬器物豐富,出土一套銅鉢、銅碗、銅筷和銅勺等餐具,1面銅鏡,還有4件景德鎮湖田窯青白瓷碗和1件青白瓷盞,“非常精美”。
另外,兩漢時期的遺蹟也十分豐富,包括墓葬36座、灰坑10處、水井3處。其中,M26的平面略呈“中”字形,墓室底部排水溝穿過後室向墓後延伸,這種結構在廣州的兩漢墓葬中是首例。
10月14日,易西兵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田野考古項目已基本結束,“我們做完收尾,就會交付建設施工了。”
此外,在出土的文物中,約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是有破裂的。易西兵提到,目前這些受損文物存放在研究所的文物庫房中,等待下一步的保護修復,“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碎裂的,我們要進行拼對,有些青銅器鏽蝕比較嚴重,要進行科技保護,除鏽,拼對、修復等一系列的工作,工作量還比較大。”
研究院文物保護科技研究部主任呂良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提到,青銅器修復需要經過繁複的流程,實際上,器物還未出土時,考古人員就對其開始了文物保護,提前做好預案,對於完整性較差的器物進行整體打包出土,再利用顯微鏡對文物進行勘測後才能“對症下藥”,進行相應的修復,整個修復時長可能從數月至兩年。
工地全景。來源: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微信公衆號
跨朝代古墓聚集
不同時期對埋葬場所有共同偏好
據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衆號介紹,此次考古發現的古代文化遺存分佈十分密集,文化遺存年代範圍跨越先秦、漢晉南朝、唐五代、宋代、明清各時期。
至於這一區域爲何聚集了大規模跨朝代的古墓,易西兵解釋說,是因爲“這個地方離廣州古城比較近,大概直線距離也就三公里左右。”
易西兵表示,廣州是一個古今重疊性的歷史文化名城,從公元前214年建成以來,城市中心都沒有位移。2000多年以來,周邊人口密集,不同時期的居民在選擇墓葬場所時,都青睞這種地勢比較高,環境比較好的地方。
據瞭解,廣東廣雅中學蓮韜館復建工程地處廣州古城西北,工程所在地屬於廣州市“和平新村-流花-越秀公園”地下文物埋藏區範圍。在工程所在的西村地區,自1953年以來先後發掘宋代西村窯及數百座秦漢至明清時期墓葬。
此外,易西兵提到,這次發掘的古墓中,先秦的墓葬最爲排列有序,均爲豎穴土坑墓,東西向,墓葬的埋葬方式、隨葬品的形態等,都有統一且鮮明的特點;其他時代墓葬雖密集,但都沒有特別明顯的規律。
廣雅中學師生到工地參觀研學。來源: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微信公衆號
7批師生參觀考古現場
研究院工作期間,共接見了前來參觀的7批近400名廣雅中學的師生。
“在研究院的工作期間,肯定是儘量不讓外人進去的。”易西兵介紹,但經過研究院和學校的溝通,他們發現學生們對考古很有興趣,就接受了師生前來參觀,“這和他們讀歷史書是不一樣的,我們的目標就是把火熱的考古工地變成生動的歷史課堂。”
廣雅中學老師也提到,今年9月,高一年級和歷史課組的師生在綜合實踐課時,分批到考古現場進行參觀。
在現場,研究院設置了展板,還安排了工作人員進行講解。此外,還有技工師傅現場教授洛陽鏟、小手鏟的使用,“在保護好文物的基礎上,創造條件,讓同學們親手試試這些平時在電視裡才能看到的小工具,增加同學們的體驗感。” 易西兵說。
易西兵認爲,這一活動也是對考古單位促進文物考古成果的轉化利用,對促進鄉土文化歷史教育貢獻了力量。
接下來,這些文物還將向公衆開放。易西兵透露,初步計劃在明年春節前後,將2020年廣州出土文物集結,策劃成專題展覽。
新京報記者 汪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