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車展:慘烈背後的光芒,讓人期待!

2024年廣州車展的媒體日已經過去幾天了,很多媒體在覆盤本屆廣州車展的體驗,但似乎大多數的經歷都像是2023年的稿子換了個日期。儘管“內卷”這個詞開始在互聯網流行不過是2020年末,但如今聽上去,耳朵都要起繭子了。

如果非要說有些變化,那可能是以前媒體日下午纔開始傾巢出動的銷售顧問們,在11月15日的早上8點多就已經開始對媒體老師們圍追堵截了。

儘管一年到頭,北/上、成都和廣州這四個重要車展有着各自的側重與定位,但作爲每年“壓軸”的廣州,就衝着今年第一次把“情懷車展”放進了官方展位圖信息裡,顯然組委會也不甘於成爲一個只顧賣車的“汽車大集”。

只是對於車迷來說,小米跑紐北的SU7 Ultra原型車、國內配額只有66臺的奧迪RS6 Avant GT、林肯展臺上1932年Model K和1942年的ZEPHYR、已經開始收訂金的極越智能超跑ROBO X,以及場外一片佔地巨大的仰望應急浮水錶演區,是一天下來少有的興奮點。

這也許是一個對於潛在購車者很好的時代,“一口價”的數字越來越震撼,“冰箱、彩電、大沙發”的擁有成本也越來越低,但相對的,對於中國汽車產業來說,留下了什麼?

市場競爭當然是客觀存在,企業爲了“活下去”的努力也無可厚非,畢竟,“吃好”要建立在“吃飽”的基礎之上。但車展之所以爲車展,我們也需要看到那些爲了產業發展、變革,而願意追求夢想的人。

以熱愛,抵抗內卷

費利·保時捷曾說:“當我環顧四周卻始終無法找到我的夢想之車時,我決定自己親手打造一輛。”

於是,便有了保時捷。

新勢力如火如荼的時代,我們似乎很少再聽到這樣關於熱愛的故事,反倒是太多如恆大、賽麟這樣圈錢跑路的“一地雞毛”,讓熱愛本身都被懷疑是“圈錢”的套路。

但當我們看到“蔚小理”逐漸將不可能變爲可能,小米SU7 Ultra和仰望U9先後駛上紐北,甚至是極越那臺令人有些意外的超跑Robo X,即便對這些品牌沒有好感的人,也應該承認是他們推動了中國汽車產業的向前。

因爲他們真的在做“難而正確”的事情。

道理都懂,但畢竟造一臺“小理想”或者致敬一下路虎攬勝,遠比造一個賣不出幾輛的高性能跑車要容易掙錢得多。

造車是一門生意,但真正偉大的企業,都不僅僅是在做生意。

中國汽車品牌向上的口號高喊了很多年,但這並不容易,即便是比亞迪,方程豹、騰勢和仰望的向上也充滿着艱辛,而大多數中國車企推出的“高端”品牌,最終的產品定價也是在“價格戰”中一路向下,回到了10-20萬元這個舒適區。

於是,諸如超跑、概念車等等,在廣州車展的舞臺上越來越“稀缺”。

不過我們還是看到了諸如極越帶來的純電超跑ROBO X,甚至它的外觀完成度相當之高,美學感受也延續了01、07的設計範例,甚至爲了保留傳統意義上超跑的經典姿態和輕量化要求,設計師還使用了碳纖維單體殼架構和獨特的電池包位置。

當然也有人質疑,一個月銷量都還沒有過萬的品牌,爲何要“浪費”資源去研發超跑?

但在極越的展臺上,我看到了真的有人選擇下單,等待2027年的正式量產交付,也看到了一個對智能化極致追求的品牌,對於強調純粹駕控的超跑與汽車智能化未來融合的思考,以及像“賽道級自動駕駛”這種充滿想象力的目標。

中國品牌向上的路,讓我想起三十多年前,在大洋彼岸雷克薩斯的成功。

《Forbes》作者Karl Brauer在2019年的一篇文章中回顧了雷克薩斯成功的原因,在結尾他這樣寫道:“這個故事的完美結局應該是我的父親是雷克薩斯的‘信徒’與車主,但其實他並沒購買過。不過她的女兒,也就是我的姐姐,已經擁有了兩臺雷克薩斯,並且計劃購買第三臺。”

儘管故事不太完美,但也恰恰說明了,品牌的建設頗有些“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意味。

和中國新勢力品牌誕生初期一樣,雷克薩斯在美國誕生之初,也同樣遭受了質疑,靠什麼和擁有百年傳統的歐洲豪華品牌相抗衡?

雷克薩斯給出的答案,是將日本文化中的“Omotenashi”(款待)和“Takumi”(工匠)文化融入品牌;是首款車型雷克薩斯LS 400經由總工程師鈴木一郎領導的1400名工程師團隊、400多個原型車、6年時間、270多萬英里測試,達到了比歐洲競品更出色的性能,而最出名的就是“香檳塔”廣告了。

當然,LS 400的起售價格,也比奔馳和寶馬低了約40%。但之後的30多年,雷克薩斯在美國的累計銷量遠超奧迪,略優於寶馬,只比奔馳少了不到10%。

在極越之前,已經有問界、理想、蔚來這些可以與BBA在中高端市場競爭的中國汽車,我們也相信,這會是那些後來的、真正擁有熱愛的中國品牌所追求的目標。

無論是智能化、補能與服務體驗,還是家庭用戶需求的極致滿足,都是在長期主義的堅守下,等到了某一個市場的“爆發”時刻。而若只看資本的數字,其實它們的起步都並不算順利。

也許在這個時代,談論熱愛會讓人覺得太過於理想主義,但也不妨礙我們爲一直堅持熱愛的企業送去掌聲。

有人在卷,也有人在思考未來

在百度輸入問題“車展是什麼”,AI智能回答給出的答案裡提到“是汽車製造商展示新產品、樹立企業形象、展示公司實力的重要平臺;展示最新汽車技術和設計理念,促進汽車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儘管在事實上,車展本質已經成了大型展銷會,但就像本屆廣州車展的主題“新科技·新生活”一樣,車展總還是希望展示一些,能夠改變未來生活的憧憬。

十多年前,這可能是勞斯萊斯、蘭博基尼,是大多數普通人平時難得一見的豪車;五年前,可能是智能化與電動化的啓蒙。但當電動與智能已經是大勢所趨,連合資品牌都已然要補足短板後,汽車的未來是什麼?

如果放到以前,可能很多展臺上的概念車會給出答案,從造型設計到前沿技術,概念車所呈現的東西往往都能在幾年之後變爲現實。只不過如今的“內卷”,讓車企們恨不得把量產週期壓縮到最短,至於“概念”嘛,大不了OTA就可以了。

但我們仍試圖在廣州車展的1171臺展車中,尋找到一些對於未來5年、10年的思考,以及對前沿技術的探索。事實上,這對於消費者同樣是有價值的,你是選擇一個有中長期目標,穩健發展的企業?還是選擇“抄底價”,但是連下一代產品都可能沒有的車型?

對於中國品牌而言,如果說燃油車時代還稍顯稚嫩,以至於在品牌建設上“試錯”或者追隨跨國車企設計潮流,還算是情有可原,那麼到了智能化賽道,已經信心滿滿與歐美車企競爭,並且立志要引領未來汽車發展,是不是也應該認真思考一些更持續、更遙遠的事情了?

我想舉一個在當下已經可以看到一些結果的例子——蔚來與換電。

和過去每一屆車展一樣,蔚來把換電站搬到了展臺,但“不理解”的觀衆越來越少。相比於幾年前很多人覺得蔚來能源體系的佈局是紙上談兵,需要花費大量“口舌”解釋,如今2673座換電站密佈在加電地圖,越來越多用戶口碑開始自發傳播時,理解和認同的門檻自然變低了。

但在過去10年,這些佈局都沒讓蔚來單月賣出超過2萬輛新車,而一個更完整的能源“帝國”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

這是個孤獨的事情。蔚來李斌在參加極越07上市發佈會的時候,和極越夏一平錄製了一段視頻,他問夏一平相比在摩拜單車創業的時候,造車難了多少?夏一平說是10倍。

兩個老朋友,在那一刻惺惺相惜。

其實極越遠不是“同批”新勢力中最出彩的那個,但卻也有些像蔚來,是最“倔強”和堅持的那個。

比如在極越01和07上的“純視覺”智駕線路,即便特斯拉也堅持,但FSD沒有真正入華,也意味着極越纔是“吃螃蟹的人”。如今呢,小鵬已經加入了純視覺路線,而去激光雷達也成爲了行業下一個發展的方向。

在智駕剛剛興起的當下,其實讓用戶認知到這種價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當德國諮詢公司P3“悄悄”在北京搞了一場智駕評測,極越01的表現僅次於問界M9之後;當百度Apollo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深耕終於有機會“出圈”之後;當AI成爲智能座艙與智能駕駛發展的風口之後,極越在智能化方面的能力和體驗的口碑,也開始向用戶端釋放。

而這種口碑,也在轉化爲銷量,在沒有持續跟進“價格戰”的基礎上,極越連續4個月銷量增長,邁上了3000輛的臺階。儘管看上去不多,但要知道在半年前,談到造車的不容易和各種挑戰、困難,夏一平還曾忍不住“淚灑”直播間。

極越要做一個怎樣的品牌?從廣州車展開售的極越07 Passion,到未來圖騰ROBO X,是一個追求性能,同時用智能化開拓邊界的品牌。07 Passion上的高性能三電系統,3.7s零百加速,SEA浩瀚架構和Bermbo“陶系”制動系統,到ROBO X上的高性能輪轂電機,不到1.9s的零百加速,以及貫穿兩款車型的原創美學設計、Apollo純視覺智駕,和延續自01、07的SIMO智能語音助手,也讓外界看到了極越成長的慣性。

相信很多人都想象過,AI會不會比人更容易記住和判斷賽道每個彎角的入彎點和動力分配?會不會讓普通人也有機會體驗到賽道駕駛的樂趣?而把高性能與高智能融合,會不會是未來超跑的進化方向?

而極越在嘗試把這些可能,變爲現實。

本質上,過去百年推動汽車發展的,就是對技術、對速度的不斷追求。如今,當中國汽車可以在紐北創造紀錄,可以實現“水上飄浮”,誰又能說未來不會改變超跑的定義與體驗呢?

這些未來並不遙遠,就像5年前,你都很難想象不到4秒的零百加速,如今不用30萬元就能擁有。而未來擁有了自動泊車、高階智駕的超跑,是不是也可以成爲一個更好開、更實用的“大玩具”?

車展之所以不同於汽車“大集”,可能就在於它不是那麼“功利”,在於讓那些前人未曾嘗試的事情,那些試圖探索一點未來的事情,擁有一個展示的平臺。

大公司視點

俞敏洪創立的新東方有一個著名的口號:在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走向輝煌。這是他創業過程的內心寫照,可能也是當下汽車行業需要“喝下”的一碗雞湯。

很難說我們看到了價格戰與內卷的盡頭,而這種焦慮也在快速從主機廠向上下游蔓延,車企的銷量焦慮、零部件企業的成本焦慮、媒體的流量焦慮,這讓廣州車展沒有了往年珠江邊的深夜食堂,沒有了蠔德喜、點都德……

但也還好,有仍然不斷變革的合資企業,有仍在堅守底線的中國品牌,而這些星星之火,也會支撐着中國汽車產業穿越週期,去迎接未來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