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設光電板的災難
(圖/本報系資料照)
臺灣南部已超過600天都沒有大雨,氣象專家稱,儘管梅雨季即將到來,但南部降雨仍不樂觀。不少人懷疑這跟南部大量的太陽光電板造成熱度上升、影響水氣生成有關。對此,經濟部日前透過臉書說,太陽能發電不會提高環境的溫度,當然也就不影響熱對流;而南部沒下雨是因鋒面沒有南移,跟太陽光電板沒關係。那麼,人們要問,爲什麼近些年鋒面就是不到南部?
國內外早不知有多少科學研究報告顯示,太陽光電板會造成熱島效應,阻礙鋒面的形成;再者,光電板產生的熱能會被釋放到周圍的環境,對降雨不利。
因長期不下雨,南部水庫的蓄水量銳減,5月1日的資訊顯示,曾文水庫的蓄水量僅6.4%,白河水庫16.7%,高雄阿公店溪水庫14.4%,水情相當緊繃。然而,由於太平洋高壓漸增強,梅雨難以期待。農民憂心缺水無法耕種,民衆更擔心難逃限水令。
由於「欠雨區」和光電區高度重疊,讓很多人認爲此二者有一定的相關性,經濟部則撇清兩者無關。但不論蔡政府如何辯解,民衆的實際感受卻是光電的確造成溫度上升。例如,沿海漁村土地早已被大規模開發設置光電板的臺南北門區蘆竹溝社區,每公頃土地允許裝設的光電板面積已從4成提高爲7成,居民抱怨,氣象局公佈當地的溫度是36度,但居民卻測到了43.7度,居民苦不堪言,高溫也影響了漁獲。
美國馬里蘭大學的研究指出,太陽能發電廠可引發熱島效應,與附近相比,太陽能發電站周圍的溫度高出3至4度。這項研究報告已刊登於《Scientific Reports》。
另有研究指出,大量太陽光電板所加劇的熱島效應會影響熱對流,因而降低山區午後雷陣雨的機率;若再加上大量火力發電,更使得臺灣上空的溫度高於颱風,所以颱風進不來。
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政府甚至鼓勵砍樹以空出地方來裝置太陽能板,這對臺灣的環境造成雙重傷害。綠色植物行光合作用,可涵養水資源並固碳,幫助地表保持水分。根據《上下游新聞》的報導,經濟部與農委會規畫,臺糖造林地全臺將釋出種電的面積多達600公頃,預計毀林將多達上百萬棵樹。
事實上,嘉義縣東石鄉港墘農場造林地77公頃就已被規畫要砍樹種電,沒了這片森林的保護,當地生態與農地將受到很大傷害。另外在臺南、高雄及南投等合計43公頃的森林也將遭遇相同的命運。
2018年林務局的一項調查指出,若在平地造林每年每公頃可淨化粒狀污染物47.79公斤、二氧化硫7.17公斤、氮氧化物6.52公斤、吸存二氧化碳8.52公噸,並對微氣候產生正面影響。然而,蔡政府瘋狂的綠電政策以砍伐森林爲代價,換來光電大躍進,結果是正常的水循環路徑被幹擾,無法彙集足量的積雨雲,因而影響降雨量。
南部苦於無雨、缺水久矣。懇請經濟部的技術官僚們,不要再配合錯誤的能源政策,說那些愚民的謊言,否則真的對不起你們的良心和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