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主食和死亡率關係,提醒:不願血糖升高,少吃4種主食
劉大叔今年56歲,在2年前被確診爲糖尿病,之後一直服用降糖藥控制血糖。
患病後,他經常會看到人說是藥三分毒,令他擔心不已。於是他在網上各種搜索降糖方案,看到一篇文章稱米飯、饅頭等主食均屬於高碳水食物,經常吃會導致血糖升高,自那之後他就逐步減少了主食的攝入量。
試了一段時間,發現血糖控制的比之前穩定了不少,這讓他更加堅信主食對血糖控制不利,開始完全不吃主食,每天只吃肉和菜。
堅持了3個月時間後,劉大叔身上時不時頭暈、頭痛、口渴,怎麼喝水都無濟於事,一天更是直接暈倒在家中。
送往醫院檢查後發現他有嚴重的低血糖、酮症酸中毒,好在送醫時間及時沒有留下明顯後遺症。
瞭解過往史後,醫生認爲與他長期不吃主食有很大關係。這讓劉大叔詫異不已,怎麼不吃主食還會誘發這些併發症?
一、研究發現:主食吃太少,竟然會折壽?
主食是指富含澱粉的米麪、雜糧等食物的總稱,如大米、小米、麪粉等穀類;綠豆、紅豆等雜豆類;土豆、紅薯以及芋頭等薯類。
不少人一說到主食、碳水就開始色變,尤其是一些減肥、血糖高的人,更是把主食當成是洪水猛獸,然而,卻有不少研究指出,主食吃太少不僅會增加糖尿病風險,還可能會折壽。
《糖尿病與代謝綜合徵》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相較於碳水化合物攝入正常的人,攝入較少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會增加20%。因低碳水飲食往往會意味着更高的脂肪攝入,高脂肪飲食容易導致身體肥胖,進而增加糖尿病的發生風險。
《柳葉刀·公共衛生》於2018年發表的一項爲期25年、覆蓋43萬人的研究指出,長期低碳水化合物飲食,與預期壽命縮短4年相關。碳水攝入與預期壽命之間存在U型相關性,供能佔比<40%或>70%都與預期壽命縮短相關。
廣醫三院臨牀營養科副主任醫師曾青山指出,主食是身體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身體每日所需能量約有50~65%是由碳水化合物提供的。沒有足夠的碳水攝入,會導致記憶力下降、精力不足、疲倦、頭暈以及情緒不穩定等發生。
二、糖尿病患者少吃主食,就能降低血糖嗎?
青島西海岸新區中心醫院營養科主任王炳蓮刊文介紹,臨牀上有很多糖尿病患者認爲吃主食會升高血糖,於想要通過不吃或少吃主食的方式控制血糖,這種想法其實是不合理的。
糖尿病患者不吃或少吃主食等碳水,可能會面臨三大危害:
首先,碳水化合物進入體內後會代謝成葡萄糖爲身體供能,攝入不足時會導致身體能量不足,只能分解蛋白質來功能。蛋白質過度消耗會產生大量的代謝產物,讓肝腎負擔加重。蛋白質是組成肌肉的重要部分,長期大量消耗容易導致肌肉萎縮、免疫力下降,讓身體感染的機率增加。
其次,身體在能量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會消耗脂肪來產生能量,脂肪在分解過程中會產生脂肪酸。當體內脂肪酸含量過多時,會出現草酰乙酸不足而無法徹底氧化產生酮體,而過多酮體會導致身體酮症酸中毒。
最後,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時身體會有明顯的飢餓感,不自覺多吃肉蛋、堅果等食物,主要通過脂肪、蛋白質來補充能量或是攝入很多油大的食物。這樣一來會出現油脂攝入過剩的問題,容易誘發代謝紊亂、動脈硬化。
根據《中國糖尿病醫學營養治療指南(2022)》建議:糖尿病患者每日碳水攝入比例佔總供能的45~60%爲宜,以成年人每日1800~2000kcal爲例,相當於每日攝入200~300g碳水化合物,除了主食外還應包括水果、堅果、奶類以及零食等食物內含有的碳水化合物,具體應攝入5~6兩主食。
糖尿病具體該如何吃主食,河北醫大一院內分泌科郭藝璇刊文給出了5點小建議:
1、保持三餐規律,兩餐之間有飢餓感可以適當加餐,總量攝入保持不變;
2、主食可適當搭配粗雜糧,粗雜糧消化吸收速度較慢,可增強飽腹感、延緩餐後血糖的上升速度;
3、選擇主食時寧幹勿稀,如麪糊、粥類食物很容易消化吸收,要儘量少吃;
4、吃飯的時候保持細嚼慢嚥,對增強飽腹感也有好處;
5、進食的順序應該爲湯——蔬菜——肉蛋類——主食。
三、這4種主食或正偷偷升高你的血糖
現在大家對於健康的關注度都比較高,很多人會有意識選擇一些升糖速度慢的主食,如全麥麪包、糙米飯等,但這些所謂升糖速度慢的食物,其實升糖速度並不慢。
1、粘性主食
如餈粑、驢打滾、切糕、元宵、湯圓等由糯米制成的食物,即便是不加糖升糖的速度也很快,對糖尿病患者非常不友好。
2、油炸主食
如油條、油餅、千層餅、酥餅等經過油炸的食物,熱量很高且升糖速度很快。
3、全麥麪包
全麥麪包的GI值爲75,屬於高GI的食物。商家爲了改善麪包的口感往往會大量添加糖分,人在攝入後很容易導致餐後血糖上升。當然了,日常還是可以適當食用全麥麪包,注意要選擇全麥粉含量至少50%以上的。
4、燕麥粥
市面上售賣的即食燕麥粥需要先將燕麥片壓片或切粒後再壓片,這樣一來會讓大量的澱粉暴露在外。再加上燕麥在煮、烘乾的過程中會讓澱粉糊化更徹底,消化的速度也會隨之加快,食用後很容易讓餐後血糖上升。
主食內的碳水化合物是容易導致血糖上升,但它也是身體不可或缺的能量來源。日常切不可因噎廢食,在控制攝入量的前提下,一般不會影響健康。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