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角   呼喚美術創作的寫意精神,回答“靳尚誼之問”

日前,中國美術家協會原主席、中央美術學院原院長靳尚誼在參觀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的畢業展覽時,發表觀感:“都是工筆,沒有寫意,大寫意沒有,連小寫意也很少,怎麼成這樣了?”

此言一出,如平地驚雷,經社交媒體發酵,成爲藝術界、文化界熱議話題。

寫意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內容與精神維度。有論者認爲,關於“寫意”與“寫意精神”的討論不僅僅值得中國畫界重視,更值得整個文化界共同探討。

就此話題,羊城晚報記者專訪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院長許敦平、廣州畫院副院長宋陸京——

【訪談一】

許敦平[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副院長]:無論工筆或寫意,都要講究寫意精神

“創新”必須在傳承的基礎上

羊城晚報:您如何看待靳尚誼先生在央美畢業展上提出的問題?

許敦平:這個問題不是近兩年纔出現的。

靳尚誼先生在央美畢業展現場視頻中所講的“寫意”,可能需要結合當時的語境以及前後文關係,我只看到剪輯並流傳的一段話。

但我認爲,靳先生拋出的這個問題能夠引發討論,這是一件好事。每個人對“寫意”概念的理解各有不同。

大衆之所以如此關注,也和靳先生作爲中央美院老院長以及美協老領導的身份有關,特別是作爲著名油畫家,近年來在訪談中多次倡揚中國畫傳統及寫意精神,從中大家也可以看出某種反差並引發思考。

北京靳尚誼藝術基金會這幾年在靳先生不遺餘力的推動下,還先後組織了兩場對中國畫的傳統以及現狀和未來的研討會,並出版文集。

作爲著名藝術家和美術教育家,靳先生考察過全世界幾十個國家的藝術教育,加上他自身的藝術史思考和教育管理經驗,發現中國畫藝術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從而發出此“靈魂拷問”。

羊城晚報:在今年廣美中國畫學院的本科生畢業作品中,寫意畫佔了中國畫作品的三分之一。在寫意的審美傳統方面,廣美的教學傳承情況如何?

許敦平:廣美的學生大部分還是以工筆爲主的。按照中國畫專業目前的招考方式以及人才培養模式,在本科四年教學中是很難畫好一張寫意作品的。

而工筆畫創作相對穩妥,可操作性強,一般在老師的指導下基本可以掌握造型、構圖以及表現手法和可預見的畫面效果,按部就班就基本能達到工筆畫創作的要求。

羊城晚報:從美術學院中國畫教學的角度來看,如何“守正、創新”?

許敦平:如果把“守正、創新”放在一個更長的時間軸上去考量,那麼本科四年的時間是打基礎階段,要“以本爲本”“強基固本”。

當下社會各行各業無不充斥着“創新”的壓迫感,傳統學科概莫能外。試問連傳承的功夫都不做,如何創新?再高深的藝術也必須循序漸進,“一鞭一條痕,一捆一掌血”,沒有終南捷徑,不能橫逸斜出。

藝術作品是人工智能難以取代的

羊城晚報:工筆的流行和興起似乎就是近20年的現象?

許敦平:上世紀80年代畫寫意的人相對多些,但近20年來,工筆創作從業者多了許多。

當然,簡單地用寫意和工筆的人數多少來描述這個現象不是很恰當。以前畫寫意的人多,但實際上具備寫意精神的作品並不多。相比於寫意的式微,我對工筆畫的現狀也不看好,因爲傳統文化立場和雅正品格的缺失,無論體現在何種藝術樣式上,都難逃日下之弊。

羊城晚報:這是否跟現在人工智能的興起或社會文化背景的變化有關係?

許敦平:我對人工智能並沒有太多瞭解,但我見過一些由人工智能生成的繪畫作品已經很接近工筆畫創作了。

實際上工筆畫的漫化、同質化是早在人工智能出現之前、手機照相大量使用後就已經存在的趨勢。很多繪畫素材來源於網絡圖片而不是寫生,沒有了物我和情景的體驗。

很多人在畫“圖”而不是畫“畫”。從“圖”到“畫”再到“寫”,這是三個不同的維度。

當然,社會文化背景的變化對創作者的影響是很大的。

羊城晚報:在圖像氾濫或圖像量產化的時代背景下,“寫”或者“寫意”是讓藝術不可替代的核心?

許敦平:有不少人認爲AI不可能取代畫家,尤其是寫意畫(家),我倒認爲不應懷疑或否認AI的學習能力,一切皆有可能。但我始終認爲,好的藝術家應該獨有一份自信,他和他的作品具有唯一性。因爲人的情感變化、思考變化以及一些細微的東西,應該是人工智能難以取代的。

工筆和寫意不是對立關係

羊城晚報:您如何理解“寫意精神”?

許敦平:現在“寫意”這個詞太氾濫了,就人生來講無非是學會放下。中國畫講寫意精神,寫意畫無非遊戲筆墨、自喻適志。

羊城晚報:最近二三十年工筆畫的盛行,是否跟這二三十年來的評選標準有關係?

許敦平:我沒參加多少次評選,但就畫面來講,工筆畫畫面效果豐富,更容易討好(評委)。

況且評委要在短時間內從上千張,甚至幾千張作品中評出三六九等,一幅畫哪怕立意再好,很少有人能花足夠時間去看作品背後的意蘊。

很多的(展覽)組織者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並呼籲迴歸寫意,但好的寫意作品在展廳裡始終難覓。

羊城晚報:您是否認同“工筆和寫意是中國畫的兩條腿”這一說法?

許敦平:工筆和寫意不是“兩條腿”的關係,它們不是對立關係,也不是左右關係。事實上,“寫意畫”這一說法是不準確的,相對於“工筆”,它應稱爲“意筆”或“粗筆”“闊筆”。

中國畫無論工筆或寫意,都要講究寫意精神,以神寫形。中國的文化藝術都強調寫意精神。

羊城晚報:寫意作品在現今的評選機制裡處於劣勢,是否因爲寫意的標準模糊?

許敦平:寫意的標準肯定不是單一的,但說到寫意在評選中“吃虧”,很多寫意作品確實也畫得不好,既不寫也沒意。

寫意重“寫”,如果連控筆能力都不行,是無法寫意的。書寫對線條變化的掌控、以筆塑形的能力要求很高,往往需要花費很長時間學習才能掌握好。

寫意精神的迴歸,離不開社會文化土壤的培育,好的寫意作品,除了好的文化土壤環境,個人修爲造化更是不可或缺的。

【訪談二】

宋陸京[廣州畫院副院長、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反映人文精神,才能稱爲大寫意

畫寫意才能“殺”出名氣?

羊城晚報:您對今天寫意的現狀有怎樣的看法?

宋陸京:我覺得對於寫意的標準不能侷限於傳統觀念,社會發展到今天,各種門類、綜合材料以及借鑑西方的其他畫種,它們變成了一個綜合體。我也不贊成很多人把傳統中國畫分爲大寫意、小寫意和工筆。

其實工筆裡也有寫意,從圖式結構和審美的角度來說,工筆也有大面積的留白,我們不能說畫得工工整整就不是“大寫意”。

現在有很多用綜合材料來創作的繪畫,它已經不屬於傳統國畫的範疇,所以我認爲現在的“大寫意”,反映的是創作者深厚的閱歷和審美的指向。大寫意是一個系統、概念,和小寫意、工筆的思維是不一樣的。

大寫意的思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也是創作者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哲學觀的體現,反映了創作者的爲人處世和豐富閱歷,以及潛移默化的傳統文化。

它的範疇擴大了,不僅僅以“工”和“寫”來區分,包括現在AI的介入,它也反映了人文精神,而且帶有篩選和審美,根據這種轉化再創作,手法更爲多樣化。

我們應該放大格局、放寬眼界來看“大寫意”,不是握着大毛筆、動作幅度大的纔是大寫意。

黃賓虹先生拿小毛筆隨機生髮、點染,已入化境,這也是大寫意。有人雖然拿着大毛筆,想追求傳統中國畫的大寫意,但他表現出來的還是一種素描關係和筆墨技巧,反映不出深厚的文化。

綜上所述,要落在反映人文精神的層面上,才能稱之爲大寫意。

羊城晚報:您覺得今年靳尚誼先生提出的問題爲何能引起廣泛關注?

宋陸京:因爲靳尚誼先生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他說了一句真話。

現今社會上出現了各種藝術門類,既有寫意也有工筆,但靳先生從油畫角度指向中國畫這一領域,目前偏寫意的作品很難被選入(重點)展覽。

我也有關注這個問題。靳尚誼先生是一位油畫家,他從油畫家的角度來看中國畫,聯繫現在美院教學的現狀,大寫意難以通過學院教育來培養。

學生看不見、摸不着大寫意,也不知道從何入手,老師只能在小寫意或工筆這種技術層面來教學生。

美院畢業生靠一兩張畫完成畢業創作,他們達不到寫意所需的深厚背景和地位,這往往使得他們認爲自己不能創作寫意畫,也不能如此“潦草”地完成畢業創作。

另一方面,我認爲靳先生只是表象地看見目前美院學生畫的作品偏工筆而已。

不可否認,從李可染、潘天壽開始的一代代美院教授、藝術家,傳統寫意的創作確實比較多,但現在的美院教學及全國美展的傾向,令寫意畫相對難入選重大展覽。但要是看全國美展的評委,十之八九是畫寫意的。

爲什麼?因爲只有畫寫意才能“殺”出名氣,才能成名。也有如何家英那樣以工筆畫聞名的,但畢竟是少數。

好畫無所謂“工”或“寫”

羊城晚報: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在寫意畫的評判體系裡,存在一些藝術之外的東西?

宋陸京:寫意太難了,難在它太簡單了。寫意畫寥寥幾筆就解決問題,容易給大衆造成“這種創作過於簡單”的印象。

畫寫意的人都知道,越是簡單的越難到位,而且越難進入全國美展中畫寫意高手的法眼,這就使得當今全國美展的作品偏於工筆,強調反覆疊加的效果。

我的觀點是:無所謂“工”或“寫”,能畫出一張好畫就行了。

寫意畫是在共性中尋找個性,它必定具有一個標準。

以書法爲例,評價兩件書法作品中哪一件更佳,很大程度上依賴評判者本身,他對中國書法史或美術史的瞭解程度如何?是否見過歐顏柳趙、漢簡、魏碑和秦篆?只有瞭解各種藝術,才能去評價一幅作品。

羊城晚報:評判標準模糊,這令寫意畫家“吃虧”?

宋陸京:寫意畫需要創造一種圖式或者筆墨語言,要求創作者具備一種犧牲精神。一個寫意畫家可能需要默默磨鍊數十年。

我從11歲開始寫書法、做篆刻,之後開始畫花鳥和山水,這四十多年來,我知道自己其中十幾年的創作是太不成功的。可以說我天生就是畫寫意的,我不願意畫工筆畫。

畫寫意需要創作者達到隨機生髮、筆墨打通的境界,這要看個人的悟性,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達不到這種境界。

畫工筆的過程就像進行一場短跑,鎖定一個圖式就能立竿見影。而畫寫意就像長跑,所需的時間非常長,往往需要修煉一二十年,選手需要體能等各方面素質才能跑下去。

從功利的角度來看,畫寫意確實會吃點虧,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種“吃虧”反而能鑄造創作者成爲大畫家。它是有利有弊的。

羊城晚報:目前廣州畫院的主創人員偏向寫意的多,還是工筆的多?

宋陸京:目前廣州畫院的創作團隊還是偏工筆的多,寫意相對較少。體制內的畫家也需要看學歷和獲獎情況,這就要求偏工筆更多。

我觀察了許多年,能畫寫意的畫家人才確實不太多。相對來說,不在體制的寫意畫家更多些,因爲他們條條框框限制比較少,可以任性發揮。

文 記者 朱紹傑 樑善茵圖 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