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歐元走貶與臺歐經貿情勢
歐元跌至與美元平價,創近20年來新低。圖/路透
2022年7月12日歐元的匯率已跌至1歐元只能兌1.002美元的歷史新低,西方媒體稱這是近20年來歐元第一次與美元打平(euro parity with the dollar)。
於今年2月24日筆者在《工商時報》發表《烏克蘭危機下的歐元與歐洲經濟》一文,文中提及「若烏克蘭爆發戰爭,則必將會造成資金逃離歐元區,若此,則歐元對美元的匯率可能會摜破1美元,而創新低。」最後,該文則以「現今的歐洲在經濟上正在走下坡,而烏克蘭這火藥庫,歐洲當然是避之爲恐不及,但歐洲能如願嗎?歐元及歐洲的經濟能避此一劫嗎?時間不必然對歐洲有利。」做結語。
從上述文章發表迄今約4個半月,我們就已看到俄烏大戰後對歐洲經濟的影響,歐元的匯率猶如一個重要指標而能如實地反映出這次大戰對歐洲經濟的重傷,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樣的不利影響會是長期而深遠的,爲此,歐元兌美元的匯率仍將會持續探底,而1歐元兌0.9美元的結果,或在今年第三季時出現,而在今年年底嚴冬來臨時,將有可能面臨1歐元兌0.8美元的保衛戰。
無疑的是,俄烏戰爭下,除已呈現斷垣殘壁的烏克蘭外,歐洲也成最大的苦主。而此一情勢已是長期且不可逆。歐洲與俄羅斯之間的互信已完全瓦解,這樣關係的重建,可能須一至二代人的時間,然時間早已不站在歐洲這一邊。
俄烏大戰下,一向強健的德國,已出現第一次的貿易逆差,其主要原因是要向美國購買液化天然氣,而此一情勢在數個月後的冬季來臨時,形勢將會愈加嚴峻,而其也會導致歐元的再向下探底。
歐洲未來的經濟前景挑戰也只會更多,一面抗俄的大旗,它需要更多的資源花在國防上,而此一國防的開支也不一定能嘉惠歐洲本身的相關產業,相當比率須外購的結果,它(如同對美輸入液化石油氣般)只是GNP中「輸入」此一減項的再擴大,對歐洲的經濟不必然是個及時雨。
當歐洲的經濟與歐元均呈「悲觀」情勢時,或猶如日本失落的30年般,會是個長期經濟停滯的困局;然歐洲與日本單一體民族的國家兩者「國情」大不相同,歐盟是否會會分裂?有會員國出走?值得觀察。若此,則其當更不利歐元的穩定與保值。
遙遠歐洲經濟的良窳與我們的關係看似不大,但其實也有值得重視的地方:首先,就地緣政治的觀點來說,一個孱弱的歐洲,既不利地區的穩定,也只會再強化中俄間的聯盟與結合,若此,「北約東擴」也只有書面上的意義而已。此次的俄烏之戰將是歐洲經濟轉趨長期疲弱的重要分水嶺,若此,其對臺灣的壓力將只會變大而非縮小。
其次,自今年年初至7月中這段期間,歐元相對於新臺幣來說已貶逾6.3%,若未來歐元失速的速度相對新臺幣爲快時,則歐元相對於新臺幣將會有更大幅度的貶值,如此一來,將會有利臺灣自歐洲的進口而不利對歐的出口,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在去(2021)年時,對歐盟貿易的出口年增率爲16.7%,而進口年增率則高達27.3%,爲此,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年臺灣對歐盟貿易的出口年增率將會減緩而進口年增率則會快速再創新高。
由上述分析可知,一個孱弱的歐洲對臺灣而言,將呈政治上不利,而經濟上有利之局;此外,它有可能並非短期之局,而實屬中長期之勢。就關心臺灣經濟者而言,有人看短、有人看長自不待言,爲此,或可套用股市用語來形容臺歐之局,當是「短多長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