絢爛神話的共演舞臺 印尼
攀上高山巔峰,我們就在與天空伸手可及的距離......
透過鼓浪嶼租界建築背後的故事,
體會大時代的動盪下,小人物的生活縮影;
從印尼神廟華麗的浮雕壁畫中,
讓燃燒時裊裊上升的煙霧,將人類和上天重新連結到一起……
用不失幽默的話語,全面性地介紹世界遺產的美麗與哀愁!
【精彩書摘】
項目名稱:普蘭巴南寺廟羣(Prambanan Temple Compounds)
登錄年代:一九九一年
項目名稱:婆羅浮屠寺廟羣(Borobudur Temple Compounds)
登錄年代:一九九一年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印尼雖然是萬島之國,但說到印尼的歷史,基本上就是以爪哇島爲中心開展。在爪哇所登錄的四項世界遺產中,有兩座文化遺產是記錄了印尼歷史的重要階段,一座是普蘭巴南印度教寺廟羣,另一座是婆羅浮屠寺廟羣,都位在爪哇的日惹。
普蘭巴南寺──印度教的生死觀刻畫
要見證這些印度化王朝曾有過的輝煌,就一定要來被列爲世界遺產的普蘭巴南寺,展現了爪哇印度文化藝術的巔峰。普蘭巴南大約建造於西元九世紀,可能是由室利佛逝王朝所建造。
以我們所熟悉的思維來看,多數人喜歡創造、保護,應該沒有人喜歡破壞,但印度教並不認爲破壞是不好的,我們現在所處的階段只是生命循環中一個過渡,有破壞纔有重生,就像人死去並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另一種能量形式的開始,因此現今的印度教派中,溼婆神派反倒是信仰人數最多的。
諸神的多變臉相
在印度教神話裡,溼婆有八個不同的化身,與雪山神女的兒子甘尼許則是可愛的象頭神,是智慧與財富的象徵,也是極受歡迎的印度教神明。
圍繞在大院旁還有兩百多座的小廟(佩瓦拉,Pewara)。人們認爲佩瓦拉象徵着國王的臣民,佩瓦拉排列成四圈,最裡面的一圈只允許婆羅門進入,其它的三圈分別供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使用,嚴密的階級也透過建築佈局呈現。
婆羅浮屠──三千世界的涅槃樂土
「婆羅浮屠」在梵文中的意思是「丘陵上的佛塔」,大約建於西元七八〇至八三〇年間,共使用了五十萬塊黑色火山岩。
婆羅浮屠共建有九層平臺,剖面來看分爲塔基、塔身和塔頂三個部分,代表着通往佛教大千世界的三個修煉境界,即:欲界、色界和無色界。
而塔身的佛像供奉於壁龕中,共四百三十二尊;第六層正方形石臺之上還有三層圓形石臺,圓臺上有七十二座被安放在多孔舍利塔內的佛像,圍繞着頂層中心的圓形大佛塔,大佛塔高三十五公尺,直徑十六公尺。
這不但是一個王朝的自我彰顯,也是佛教世界觀的體現,原來是要建印度教寺廟,但卻因宗教信仰改變爲錐形壇狀的佛塔,在四方各設有入口,有臺階通往塔頂,帶着朝拜者逐步上升到最高峰的神秘經驗,來到象徵佛教宇宙觀中心的須彌山。
(本文摘自《世界遺產:跟着深度旅行家馬繼康看世界:不一樣的世界遺產之旅2》/四塊玉文創)
【作者簡介】
馬繼康
以旅遊爲工作主軸的行動者,身分多元,工作範圍涵蓋帶團、演講、上課、寫作、廣電節目,目的是透過旅行傳遞美好生活態度與價值。已造訪歐、亞、非三洲共計39個國家與地區,也熟知臺灣特色景點。曾任臺灣師範大學、世新大學講師、太魯閣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世界遺產協會講師、文山、士林社區大學講師、國際領隊,亦曾擔任金鐘獎評審。部落格「紅色旋轉木馬」獲第二屆、第四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年度最佳生活品味部落格】決選入圍;「臺灣旅行學」課程爲臺北市社區大學98學年度最佳課程之一。
着有《788分之1的感動:世界遺產紀行》、《旅行•定格》、《Hohaiyan!跟着原住民瘋慶典》、《翻轉旅程――不一樣的世界遺產之旅》、《慢旅。臺灣:15條深度旅遊路線,看見臺灣最美的風景》等書。
FB:馬老師的旅遊跑馬地
聯繫信箱:[email protected]
《世界遺產:跟着深度旅行家馬繼康看世界:不一樣的世界遺產之旅2》/四塊玉文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