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憲春等:2021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2022年展望

文:許憲春 唐 雅 靖騏亦

許憲春 (資料圖)

摘要: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新冠疫情暴發的第二年,在複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下,中國經濟運行呈現出許多特點。本文運用相關統計指標和統計數據從生產、需求、收入和價格角度對這些特點進行梳理與分析,然後概括了經濟發展中面臨的挑戰以及有利條件,最後針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和麪臨的挑戰提出了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並展望了2022年經濟發展形勢。初步判斷,2022年我國GDP增速在5%~5.5%左右。由於2021年第一、二季度基數較高,2022年第一、二季度經濟增長壓力較大,預計GDP增速在4.5%~5%左右;受2021年第三、四季度GDP增速放緩的影響,預計2022年第三、四季度GDP增速有望回升至5.5%~6%左右。

關鍵詞:統計數據 經濟運行 經濟形勢 經濟展望

(一)從生產角度看經濟運行特點

從生產角度看,2021年我國經濟運行呈現出以下特點:經濟增長在主要經濟體中表現最好;但分季度看,經濟增速逐季回落,第三、四季度增速較低;第二產業增加值保持較快增長,但受制造業和建築業影響,增速回落較快,第三、四季度增速較低;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最大,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保持較快增長,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速下滑明顯。

我國經濟增長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表現最好。2021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在主要經濟體中表現最好。GDP總量達114.4萬億元,突破110萬億元,按美元計算達到17.7萬億美元,佔世界GDP的比重約18%。在國際形勢複雜嚴峻、國內疫情散發及不確定性因素等多重考驗下,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

GDP實現8.1%的較高增速,一方面是由於我國經濟持續恢復。2021年國內疫情總體已經得到有效控制,隨着疫苗研製取得重要進展,疫苗接種普及,我國經濟整體呈持續恢復態勢。另一方面是基數原因。2020年疫情在全球暴發蔓延,世界經濟嚴重衰退,我國經濟也受到嚴重衝擊,2020年我國GDP同比增長2.2%,基數較低,導致2021年經濟增速較高。GDP兩年平均增長5.1%,總體上看經濟保持恢復態勢。

經濟增速逐季回落,第三、四季度增速較低。分季度看,2021年第一至第四季度GDP同比分別增長18.3%、7.9%、4.9%、4.0%,增速逐季回落(見圖1)。其中,受2020年同期基數較低的影響,第一、二季度GDP增速較高;主要受煤炭供給短缺、限電限產、疫情散發、汛情等多方面擾動因素影響,第三季度經濟增速明顯放緩;第四季度同比增速進一步回落。從兩年平均增速看,第一至第四季度GDP分別增長4.9%、5.5%、4.8%、5.2%(見表1),增速相對穩定,但與疫情前增速仍有差距。

圖1 2019—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和三次產業增加值實際增長率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數據庫。

第二產業增加值保持較快增長,但受制造業和建築業影響,增速回落較快,第三、四季度增速較低。2021年,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長8.2%,拉動經濟增長3.1個百分點(趙同錄,2022);兩年平均增速爲5.3%,比2019年同比增速高0.4個百分點。分季度看,第一至第四季度第二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4.4%、7.5%、3.6%、2.5%,受2020年基數前低後高、製造業和建築業增加值增速明顯下滑的影響,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回落較快,第三、四季度增速較低。從兩年平均增速看,第一、二季度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均爲6.0%,均爲三次產業中最高,是經濟恢復的重要拉動力量;第三、四季度增速分別爲4.7%和4.6%,轉爲三次產業中最低,是導致第三、四季度GDP增速放緩的重要原因。

其中,受制造業增速下滑影響,工業增加值增速前高後低。2021年第一、二季度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24.4%和8.8%,兩年平均分別增長6.7%和6.4%,超過疫情前同期水平,恢復態勢較好。其中,第一、二季度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26.8%和9.2%,兩年平均分別增長6.8%和6.9%,對工業增長起明顯向上拉動作用。第三、四季度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回落至4.9%和3.8%,兩年平均增速分別爲5.2%和5.3%,增速明顯放緩。其中,第三、四季度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4.6%、3.1%,第四季度增速比第一季度回落23.7個百分點,是導致工業增加值增速回落的重要原因。

建築業表現持續低迷。2021年建築業增加值增長2.1%,比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低6.1個百分點。分季度看,第一至四季度建築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22.8%、1.8%、-1.8%、-2.1%,增速由正轉負,第四季度增速比第一季度回落24.9個百分點,對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回落起明顯向下拉動作用。第一季度主要受2020年同期基數影響,建築業增加值兩年平均增速僅爲0.2%,第二至四季度兩年平均增速分別爲4.4%、2.6%、1.8%,均與2019年同期同比增速差距較大。

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最大,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保持較快增長,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速下滑明顯。2021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8.2%,拉動GDP增長4.5個百分點(趙同錄,2022),對GDP增長貢獻率爲54.9%,在三次產業中貢獻最大。兩年平均增長5.0%,比2019年同比增速低2.2個百分點,與疫情前水平仍有較大差距。

分季度看,第一至第四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5.6%、8.3%、5.4%、4.6%,增速回落幅度小於第二產業。受基數較低影響,第一、二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較高,兩年平均增速分別爲4.6%和5.0%,呈恢復態勢。第三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回落,主要受汛情衝擊、疫情散發以及房地產信貸收緊等偶發因素影響。第四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進一步放緩,主要由2020年同期基數較高導致,兩年平均增長5.6%,比三季度回升0.8個百分點。

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保持較快增長。2021年增加值增長17.2%,其中第一至第四季度同比分別增長21.2%、19.5%、17.1%、11.5%,對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起明顯向上拉動作用。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速下滑明顯。2021年增加值增長5.2%,比第三產業低3.0個百分點。分季度看,第一至第四季度房地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21.4%、7.1%、-1.6%、-2.9%,第四季度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4.3個百分點,明顯超過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回落的幅度,是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回落的重要原因。

表1 2021年GDP和各行業增加值同比和兩年平均增長率(%)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數據庫;兩年平均增速爲筆者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自行計算得到。

(二)從需求角度看經濟運行特點

從需求角度看,2021年經濟運行呈現以下特點: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升,但增速與疫情前水平仍有差距;投資需求表現較弱,第四季度對經濟增長起負向拉動作用;淨出口需求延續強勢增長態勢,對經濟增長起重要拉動作用。

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穩步提升,但增速與疫情前水平仍有差距。2021年消費需求扭轉了2020年向下拉動經濟增長的局面,重新成爲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2021年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爲65.4%,比2020年提高了72.2個百分點,比2019年提高了6.8個百分點。分季度看,第一至第四季度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爲50.7%、74.1%、77.5%、85.3%,拉動作用逐季增強,這不完全是由於消費需求恢復的原因,與投資需求貢獻率下降較快有密切關係。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名義增長13.6%,實際增長12.6%;兩年平均名義增長5.7%,實際增長4.0%,分別比2019年增速低2.9個、1.5個百分點(見圖2),與疫情前水平尚存差距。其中,人均食品菸酒、生活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分別增長12.2%、13.0%,兩年平均分別增長8.6%、5.4%,均高於2019年水平,受疫情影響較小。

圖2 2019—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現金消費支出累計名義和實際增長率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數據庫。

2021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0.3%,其中教育支出增速較快、衛生健康支出小幅下降,綜合來看與政府消費相關的支出保持平穩增長。

投資需求表現較弱,第四季度對經濟增長起負向拉動作用。2021年,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爲13.7%,在三大需求中最低,比2020年回落67.8個百分點,比2019年回落15.2個百分點。分季度看,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季回落,第一至四季度分別爲24.0%、12.8%、7.8%、-11.6%,第四季度對經濟增長起負向拉動作用,是2016年以來投資需求首次對經濟增長起負向拉動作用。2021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4.9%,兩年平均增長3.9%,同比增速逐季回落。分三大領域看,製造業投資表現最好,對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起到重要支撐,2021年製造業投資增長13.5%,兩年平均增長5.4%,快於全部投資1.5個百分點,且比2019年增速回升2.3個百分點,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起到重要支撐。而過去對固定資產投資起到重要支撐作用的房地產開發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表現均偏弱。2021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4.4%,兩年平均增長5.7%,比2019年增速回落4.2個百分點;基礎設施投資增長0.4%,兩年平均增長0.6%,比2019年回落3.2個百分點(見圖3)。分所有制結構看,民間投資恢復勢頭較好,兩年平均增速與國有控股投資接近。2021年民間投資和國有控股投資分別增長7.0%和2.9%,兩年平均分別增長4.0%和4.1%,兩者之間差距比2019年縮小2.0個百分點。民間投資雖然受疫情影響更大,但在2021年恢復勢頭迅猛,即使去除基數效應的影響,兩年平均增速與國有控股投資的差距也比2019年縮小。這主要與製造業民間投資增長較快有關,2021年製造業投資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起到重要支撐,而製造業企業中很大一部分爲民營企業,製造業投資良好的發展勢頭帶動了民間投資的恢復。2021年,產成品存貨增長17.1%,這意味着存貨變動保持較快增長。

圖3 2019—2021年分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名義增長率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數據庫。

表2 分領域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名義增長率和兩年平均增長率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數據庫;兩年平均增速爲筆者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自行計算得到。

淨出口需求延續強勢增長態勢,對經濟增長起重要拉動作用。2021年淨出口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爲20.9%,比2020年回落4.4個百分點,但大幅高於疫情前水平,對經濟增長起重要拉動作用。這主要是由於2021年全球經濟呈復甦態勢,需求快速釋放,但是國外疫情起伏反覆,供應鏈修復仍存在諸多困難,供需缺口依然存在,這爲我國的淨出口高速增長提供了條件。2021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增長21.4%。其中,出口增長21.2%,進口增長21.5%,均呈現較快增長態勢,穩外貿穩外資成效明顯。1-11月,服務出口同比增長31.5%,進口增長2.6%,服務貿易逆差下降69.9%。

(三)從收入角度看經濟運行特點

從收入角度看,2021年經濟運行呈現以下特點: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擴大,第四季度有所改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保持較快增長,但是存在結構性分化;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保持較快增長。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長9.1%,實際增長8.1%;兩年平均名義增長6.9%,實際增長5.1%,分別比2019年增速低2.0個、0.7個百分點(見圖4),實際增速與GDP增速一致。分城鄉看,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長10.5%,實際增長9.7%,分別比城鎮居民快2.3個和2.6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值由2020年2.56縮小到2021年的2.50,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進一步縮小(方曉丹,2022)。從收入來源看,工資性收入、經營淨收入、財產淨收入、轉移淨收入分別增長9.6%、11.0%、10.2%、5.8%,兩年平均分別增長6.9%、5.9%、8.4%、7.2%,分別比2019年增速低1.7個、2.2個、1.7個、2.7個百分點。居民財產淨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有力支撐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工資性收入保持穩定增長,爲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提供了保障,這主要是由於城鎮“穩崗擴崗”政策有效實施,城鎮調查失業率穩中有降,同時縣域經濟發展爲農村居民帶來較多務工機會,共同保障了工資性收入的穩定增長(方曉丹,2022)。受疫情影響,經營淨收入恢復較慢,與疫情前水平差距較大。

圖4 2019—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季度累計名義與實際增長率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數據庫。

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擴大,第四季度有所改善。疫情發生以來,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數名義增速始終快於中位數名義增速,這意味着受到疫情衝擊後,低收入羣體可支配收入增長慢於高收入羣體,收入差距有所擴大。2021年前三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數與中位數名義增速差值逐漸擴大,第四季度這一趨勢有所改善,2021年全年兩者差值縮小到0.3個百分點(見圖5)。分城鄉看,2021年第一季度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數增速已經快於平均數增速,並且此後均保持了這一態勢。因此,第四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數快速增長主要是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中位數迅速改善導致。

圖5 2019—2021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數與中位數增速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數據庫。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保持較快增長,但是存在結構性分化。202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34.3%,兩年平均增長18.2%,比2019年增速高21.5個百分點,增速較快。但受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影響,企業利潤存在結構性分化,上游原材料行業利潤增速較快,下游製造相關行業成本壓力較大,利潤增長空間有限。2021年,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利潤總額比上年增長5.85倍,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增長2.24倍,煤炭開採和洗選業增長2.13倍,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1.16倍,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製造業增長87.8%,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75.5%;而下游相關行業,如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14.3%,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12.2%,專用設備製造業增長10.2%,通用設備製造業增長8.3%,汽車製造業增長1.9%,農副食品加工業下降9.2%,與上游行業利潤漲幅相比明顯偏低。

表3 2021年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數與中位數兩年平均增速(單位:%)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數據庫;兩年平均增速爲筆者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自行計算得到。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保持較快增長。2021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0.7%,其中,稅收收入增長11.9%,是拉動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的主要動力。

(四)從價格角度看經濟運行特點

從價格角度看,居民消費價格(CPI)總體溫和上漲,四季度漲幅有所擴大;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漲幅逐步擴大後出現回落,並呈現結構性特徵;PPI與CPI剪刀差見頂回落,價格傳導有所加強。

居民消費價格總體溫和上漲,四季度漲幅有所擴大。2021年CPI月度同比漲幅總體呈波動上升態勢,全年CPI上漲0.9%,漲幅比2020年回落1.6個百分點,總體在合理可控的區間內。分月度看,2021年1和2月份受2020年同期基數較高的影響,CPI同比分別下降0.3個和0.2個百分點;3-9月份CPI小幅波動上漲;四季度漲幅擴大。10和11月份主要受特殊天氣、成本上漲、散發疫情及基數較低等因素共同影響,CPI同比分別上漲1.5%和2.3%;隨着保供穩價措施有效推進,12月份CPI漲幅回落至1.5%(見圖6)。

圖6 2020—2021年CPI和PPI月度同比上漲率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數據庫。

從結構上看,食品價格下降減緩了CPI上漲幅度,非食品價格是推動CPI上漲的主要原因。2021年食品價格由2020年上漲10.6%轉爲下降1.4%,影響CPI下降約0.26個百分點,主要由豬肉價格下降導致(王有捐,2022)。10和11月份豬肉價格降幅收窄、鮮菜雞蛋等價格上漲對CPI上漲產生影響。2021年非食品價格上漲1.4%,漲幅比2020年擴大1.0個百分點,影響CPI上漲約1.17個百分點。其中,受能源類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影響,工業消費品價格上漲2.0%,影響CPI上漲約0.63個百分點;由於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服務行業持續恢復,服務消費價格上漲0.9%,影響CPI上漲約0.36個百分點。

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漲幅在逐步擴大後出現回落。2021年,PPI上漲8.1%,漲幅比2020年擴大9.9個百分點,月度同比漲幅呈現先升高後降低走勢。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2020年同期基數較低的影響,2021年1-5月份PPI漲幅快速攀升,由1月份的1.7%擴大至5月份的9.0%;6-8月份PPI漲勢相對趨緩,8月份PPI上漲9.5%;受部分能源緊缺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影響,9和10月份PPI漲幅再次擴大,漲幅分別爲10.7%和13.5%;隨着保供穩價政策落實力度不斷加大,11和12月份PPI漲幅回落,分別爲12.9%和10.3%,PPI快速上漲勢頭初步得到遏制(見圖7)。

圖7 2020—2021年PPI及生產資料出廠價格和生活資料出廠價格月度同比上漲率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數據庫。

PPI上漲呈現結構性特徵,生產資料價格對PPI上漲趨勢起決定性作用,漲幅先擴大後縮小,生活資料價格總體較爲平穩,年末漲幅出現擴大。生產資料價格由2020年下降2.7%轉爲2021年上漲10.7%,影響PPI上漲約7.97個百分點,超過PPI總漲幅的98%。1-10月份,生產資料價格漲幅由0.5%擴大至17.9%,11月份開始漲幅收窄,12月份漲幅回落至13.4%,其中,上游煤炭、黑色、有色、化工、化纖等能源、原材料漲幅明顯收窄。2021年生活資料價格上漲0.4%,漲幅比2020年回落0.1個百分點,影響PPI上漲約0.09個百分點。1-10月份生活資料價格上漲整體平穩,11和12月份生活資料價格均上漲1.0%,漲幅比10月擴大0.4個百分點。

PPI與CPI剪刀差見頂回落,價格傳導有所加強。2021年1-10月份,PPI與CPI剪刀差持續擴大,從1月份兩者差距0.6個百分點擴大至10月份差距12.0個百分點,爲PPI與CPI剪刀差全年最大值,同時也是有歷史記錄以來的最高值。11月份開始,PPI與CPI剪刀差回落,11和12月份PPI與CPI剪刀差分別降至10.6個和8.8個百分點。

PPI與CPI剪刀差持續擴大主要由PPI大幅上漲導致。PPI漲幅出現回落,是PPI與CPI剪刀差有所縮小的主要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價格傳導帶來的CPI上漲也導致了剪刀差的縮小。從PPI內部結構看,11月份開始,生產資料價格向生活資料的價格傳導開始顯現。而由於PPI中的生活資料價格與CPI的相關性較強,生活資料價格上漲開始向CPI傳導,PPI向CPI的傳導有所加強。

2021年GDP增長8.1%,絕對水平較高,但主要受基數效應影響,兩年平均增速僅爲5.1%。本文通過從生產、需求、收入、價格四個角度總結經濟運行的特點,對2021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存在的不足進行了詳細分析。總結來說:從生產角度看,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最大,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延續快速增長趨勢,對經濟增長起重要拉動;製造業、建築業和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速下滑明顯是GDP增速回落的重要原因。從需求角度看,消費需求與疫情前水平存在差距,製造業投資和淨出口需求對經濟增長起到重要貢獻,而房地產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表現較差;從收入角度看,居民可支配收入與疫情前水平存在差距,且居民收入差距有所擴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保持較快增長,但是存在結構性分化。從價格角度看,CPI溫和上漲,PPI見頂回落,價格傳導逐漸顯現。

並且,生產、需求、收入和價格四個方面存在相互影響。2021年上半年疫情持續好轉,經濟保持持續恢復態勢,工業生產恢復較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較快;淨出口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態勢,帶動製造業投資增速較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恢復,消費需求穩步提升,帶動服務業恢復,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顯著。但三、四季度在疫情局部散發、偶發因素、政策不確定性、基數效應疊加影響下,經濟增速明顯放緩。房地產市場信貸收縮,地方政府債務監管加強,房地產開發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不足,導致建築業和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速下滑嚴重;汛情衝擊、疫情散發給消費需求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帶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進而導致服務業恢復受到制約;大宗商品價格居高不下導致PPI漲幅逐步擴大,進而導致工業企業利潤出現結構分化。

對經濟運行特點進行分析發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所指出的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很好地概括了當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足和麪臨的挑戰,正如上文基本特點分析中所指出的,消費需求與疫情前水平存在差距、房地產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表現較差這些均體現了需求收縮的壓力。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淨出口需求在2021年對經濟增長起重要支撐,但進一步增長的空間有限;房地產業、製造業和建築業增加值增速下滑均由供給衝擊導致。本部分對上述挑戰形成原因進行剖析,並對預期轉弱的表現和形成原因、價格傳導逐漸顯現可能帶來的挑戰進行總結與分析。

(一)消費需求恢復乏力

消費需求與疫情前水平仍存在差距,線下消費恢復始終受到疫情局部復發的影響。一、二季度由於疫情散發情況較少,居民消費支出保持快速恢復態勢,但是三、四季度,受到偶發汛情、新冠病毒變異引起疫情擴散的影響,居民消費支出再次受到影響,恢復速度放緩。居民消費支出恢復較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收入差距在擴大。疫情發生以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數增速始終慢於平均數,且中位數與平均數之比也在下降,2020年和2021年這一比例分別爲85.6%和85.3%,2021年比2019年下降1.0個百分點,這意味着中低收入羣體數量較大,且收入增長較慢。而低收入羣體的邊際消費傾向較高,因此收入差距的擴大直接導致居民消費支出恢復緩慢。二是居民的消費意願從疫情發生以來始終處於較低水平,預防性儲蓄增多。根據央行城鎮儲戶問卷調查,2020—2021年間傾向於“更多消費”的居民佔比始終在22%~25%左右波動,最高水平是2021年第二季度的25.1%,這與疫情前2019年26%~28%左右居民傾向於“更多消費”的差距較大,這意味着疫情對收入的衝擊和給經濟帶來的不確定性對居民的消費信心造成較大影響,爲規避當下或未來的風險,居民傾向於更多儲蓄而非消費。三是受疫情和房地產、教培、互聯網等服務業行業監管政策的影響,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有所下降,就業壓力較大,加上居民收入恢復較慢均對消費能力形成限制。

(二)房地產開發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增長支撐作用下降

2021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4.4%,增速從3月開始持續了10個月的回落走勢,低於全部投資增速0.5個百分點,從2020年的表現最好變成2021年的投資拖累項。“三道紅線”、土地“兩集中”供應、加強購地和融資的監管等政策對房地產市場的發展造成一定壓力,2021年房屋新開工面積和土地購置面積增速分別爲-11.4%、-15.5%,房地產企業信心受挫。同時,第二、三季度,新增居民中長期貸款明顯偏低,居民由於擔心房地產開發商存在交房困難而放緩購房。融資收緊疊加恆大事件,房企和居民信心均受挫,供需均出現下降造成房地產開發投資表現欠佳。2021年基礎設施投資增長0.4%,低於全部投資4.5個百分點,兩年平均增長0.6%,比2019年低3.2個百分點,與疫情前差距較大。基礎設施投資表現較差主要是由於在中央嚴格控制宏觀槓桿率,對地方政府債務嚴監管的情況下,地方政府爲基建融資缺乏動力,專項債發行節奏偏慢,公共財政對基建的支持力度不足。

(三)外需進一步增長的空間有限

作爲2020年和2021年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2022年淨出口需求維持高增長的可能性較小。第一,疫情以來出口的超高增速導致基數較高,進一步增長的空間較小。第二,過去兩年,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家用電器等宅經濟相關產品出口增速較高,爲出口高速增長做出重要貢獻,但這些消費品的耐用屬性決定了在經歷兩年的需求高峰後進一步增長的空間很小。第三,全球經濟增速放緩,供需缺口收窄,對我國出口高速增長的支撐作用可能減弱。IMF、世界銀行、OECD分別預測2022年世界經濟增長4.9%、4.1%和4.5%,低於2021年5.9%、5.5%和5.6%的水平。疫情以來全球經濟恢復過程中需求回升快於供給,其他國家的供需缺口支撐了我國2020年以來出口的高速增長,但近期供需缺口有所收窄,以2019年12月爲基期的全球零售指數與工業產出指數之間差值由5月的9.4個百分點縮小至11月的4.1個百分點。經濟增速的放緩和供需缺口的收窄意味着我國出口高速增長的有利條件在減少。同時,從貿易競爭國來看,隨着之前遭受疫情重創的一些新興國家生產逐漸恢復,發達國家對我國的出口份額有一部分將轉移至這些貿易競爭國。最後,越來越多的國家可能選擇與病毒共存的策略,其消費重心可能逐漸從商品消費轉向服務消費,這也不利於我國貨物貿易出口高增速的維持。

(四)製造業面臨供給衝擊

受原材料價格高位上漲、煤炭電力短期供給短缺、芯片持續供給短缺等因素疊加影響,2021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製造業增加值增速持續回落,特別是三季度,製造業增加值增速大幅回落,9月份製造業增加值增長2.4%,爲2021年初以來同比增速最低值。隨着保供穩價、助企紓困等政策措施的有力推進,10-12月份製造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爲2.5%、2.9%、3.8%,增速小幅回升,但依然對工業生產增速起向下拉動作用。目前煤炭、芯片等部分能源和原材料的供給仍較爲緊張,大宗商品價格仍在高位,制約着製造業生產的恢復進程。分行業看,製造業增加值增速行業分化明顯。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對工業、製造業增加值增長起引領作用,紡織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汽車製造業等行業均出現增加值連續負增長的情況。受能源、原材料供給衝擊的影響,製造業增加值增速下滑,PPI漲幅以及PPI與CPI剪刀差快速擴大,導致中下游企業生產成本壓力增大,利潤空間被上游企業擠佔。特別是在部分製造行業出現增加值增速連續負增長的情況下,導致製造業投資信心轉弱,製造業投資增速放緩。

(五)建築業和房地產業增長動力不足

2021年房地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和兩年平均增速均呈現逐季回落態勢,對經濟增長起顯著向下拉動作用。2020年8月開始,房企融資“三道紅線”、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紅線”、土地集中供應等監管規則陸續出臺,房企融資監管環境持續收緊。資金約束下地產前端拿地開工率先回落,房企着力於促銷售、促回款、降負債、調結構,將重心集中在後端銷售和資金迴流,可能引發房地產市場供給的縮減,容易造成市場波動,不利於房地產行業的穩健發展。2021年中以來,隨着疫情後的積壓需求基本得到釋放、疊加相關政策的收緊,房地產基本面開始走弱。房地產行業發展受阻,加上在地方政府債務嚴監管環境下地方政府擴大基建投資的空間受限,原材料價格上漲和疫情散發帶來的勞動力供給不足,進一步導致建築業表現不佳。2021年建築業增加值同比增速逐季回落且由正轉負,對第二產業增加值和GDP增速起向下拉動作用。

(六)小微企業經營信心轉弱

小微企業存在經營困難,且信心進一步降低。2021年12月,大、中型企業PMI均爲51.3%,分別高於11月1.1個和0.1個百分點。而小型企業PMI比11月下降2.0個百分點至46.5%,降到疫情以來最低點。小微企業預期轉弱信心不強主要有兩大方面原因,一是當前國內外環境複雜,國內疫情多點散發,而疫情對服務業領域企業的限制尤爲明顯,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四大行業增加值佔我國經濟的18%左右,吸納就業約1.8億人,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在小微企業工作,疫情的反覆直接導致這些小微企業生產受限,信心轉弱。二是當前大宗商品價格仍較高,鋼鐵、有色金屬、煤炭、化工等原材料價格上漲過快,而工業消費品價格基本穩定,這導致中下游的大量小微企業面臨較大成本壓力。

(七)就業結構性問題突出

就業壓力較大,結構性就業問題突出。12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爲5.1%,比11月進一步回升0.1個百分點,就業壓力繼續加大,且2022年大學生畢業人數預計第一次超過千萬達到1076萬,比2020年增加167萬人,規模和增量均創歷史新高,加上中專畢業生、退伍軍人和中學畢業生等,新增求職人數達到歷史新高,就業壓力較大。同時,經濟中的結構性失業問題比較嚴重,青年人口就業壓力較大。2021年16~24歲城鎮青年調查失業率始終處於較高水平,20~24歲的大專及以上人員失業問題尤其突出。從2021年12月份的數據看,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爲5.1%,其中青年人(16~24歲)失業率爲14.3%,爲近四年來同期最高值,25~29歲失業率爲4.4%。

(八)CPI存在上漲壓力

價格傳導逐漸明顯,需要警惕出現滯脹風險。2021年第四季度PPI對CPI的傳導有所加強,2022年CPI漲幅可能有所擴大,PPI與CPI剪刀差可能持續收斂,需要警惕可能出現的通脹壓力。但就目前來看,生豬存欄較高,豬肉價格上漲屬於週期性回暖階段,蔬菜價格上漲主要受特殊天氣等偶然因素影響,2022年CPI的上漲應該在可控範圍內。從整體上看,由於疫情發展仍然存在不確定性,居民消費增長還未完全恢復,CPI漲幅將處於溫和可控區間,全面通脹的可能性不大。但通脹風險還是應該得到高度重視,尤其是在穩定CPI的同時,也應重視PPI的穩定(侯成琪等,2018;吳立元等,2021)。面對美聯儲相較之前更加頻繁的加息進程,人民幣貶值壓力不大,但在我國政策利率保持相對穩定的情況下,貸款利率下調空間以及信貸擴張的程度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我國將通過非利率貨幣政策進行逆週期宏觀調節,如降低銀行準備金率、加大信貸投放規模等,並結合產業和結構性政策統籌發力,拉動投資需求,保證市場活力,在控制好通脹風險的同時實現經濟穩增長。

雖然當前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壓力與挑戰,但也有許多有力支撐條件,短期來看政府穩增長的決心和執行力很強,經濟有望改善企穩,長期來看經濟增長仍有潛力。

(一)經濟發展的短期有利條件

1.新經濟新動能保持快速增長態勢,預計將保持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作用。疫情以來,新經濟新動能展現出較強韌性,2021年經濟增長壓力較大,但新經濟新動能保持了快速增長。從生產角度看,高技術產業發展迅速。2021年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7.2%;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從2020年11月起連續14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2021年全年增長18.2%,高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8.6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的貢獻率爲28.6%;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9%,高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平均水平3.3個百分點,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貢獻率達45.0%(盧山,2022)。從產品產量看,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145.6%,工業機器人、太陽能電池、微型計算機設備等主要產品產量均實現較快增長,增速分別爲44.9%、42.1%、22.3%。從消費角度看,線上消費保持較快增長態勢。2021年,全國網上零售額增長14.1%,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12.0%,兩年平均增長13.4%,兩年平均增速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兩年平均增速高9.5個百分點(董禮華,2022)。從投資角度看,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7.1%,快於全部投資12.2個百分點,其中,高技術製造業、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22.2%、7.9%。且隨着近年來新經濟新動能的迅速發展,其規模也不斷壯大,2022年將持續爲經濟增長提供重要動力。

2.多方面政策部署爲穩定經濟大盤提供了保障。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明確經濟面臨“三重壓力”的同時也指出了政策發力方向,不僅要求財政政策更加積極,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還對微觀政策、結構政策、科技政策、改革開放政策、區域政策和社會政策進行了部署。各部門目前也積極採取行動來激發經濟活力,穩定經濟增長。在促進消費方面,2022年1月14日發改委發佈《關於做好近期促進消費工作的通知》,爲釋放居民消費潛力,推動實現第一季度經濟平穩開局提出措施。在穩定房地產開發投資方面,1月20日,住建部召開會議,強調要“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推進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等目標,還指出要“充分釋放居民住房需求潛力”,體現了國家對房地產市場“增信心、防風險、穩增長”的決心。2月11日,央行在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刪除了“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穩定性”表述,表明了近期房地產融資增速趨於緩和的態勢。另外,央行在1月17日下調MLF和公開市場操作利率10個基點,爲市場增加了流動性供給。1月21日,央行再度調降1年期LPR利率10個基點,5年期LPR調降5個基點,全面降低利率引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降。各地區各部門積極行動,協同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爲平穩健康的經濟環境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經濟發展的長期有利條件

1.供應鏈條韌性較強。我國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產業鏈條完整,供應鏈條韌性較強,能較快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也正是憑藉這一優勢我國在疫情得到控制後率先恢復生產,並且依靠出口高速增長爲經濟恢復提供了重要支撐。完備、靈活的產業鏈條意味着只要有需求,我國就有能力生產,這一優勢爲我國經濟增長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2.市場規模大空間廣,潛在消費需求充足。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其中4億多爲中等收入羣體,2021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44萬多億元,這意味着我國擁有廣闊的消費需求和空間。同時,2021年我國GDP總量超過110萬億元,折美元爲17.7萬億美元,人均GDP達到1.25萬美元,接近高收入國家人均水平的下限,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斷提高,對更高質量商品和服務的潛在消費需求充足,這也是激發經濟增長動力的重要支撐。

3.擴大投資空間廣闊。一方面,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在基礎設施上還存在較大差距,當前我國人均基礎設施資本存量只有發達國家的10%~30%(寧吉喆,2022)。我國2019年人均鐵路公里數爲美國2018年的10%左右,2020年人均航空運輸量爲美國的40%左右。爲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投資基礎設施十分必要。同時,我國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農村地區和發展落後地區的基礎設施仍較差,農民人均公共設施投入僅爲城鎮居民的五分之一左右(寧吉喆,2022),爲平衡城鄉、區域發展,保證居民共享發展成果,補短板投資也十分必要。同時,我國總儲蓄率高,資金總體充裕,這也爲擴大投資提供了良好條件。綜合來看,擴大投資空間廣闊,既有必要,也有良好條件支撐。

當前經濟增長中仍面臨以下挑戰:首先,新冠病株變異導致疫情防控難度增大,線下接觸型服務業恢復依然難度較大,可能影響經濟增長;其次,小微企業經營存在諸多困難,經營信心偏弱,可能對經濟增長起到負面影響;再次,消費短期恢復至疫情前水平難度較大;最後,淨出口進一步增長空間有限,繼續對經濟增長起重要支持的可能較小。爲應對經濟運行存在的壓力與挑戰,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面對消費需求恢復乏力,房地產開發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支撐作用不足等需求收縮挑戰,長期來看,應注重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勞動收入份額,縮小收入差距。短期來看,一方面,應進一步提高對保就業、保民生的重視程度,多舉措協同推進穩崗位防失業提技能增收入,保障居民收入穩定增長(許憲春等,2022);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消費券、消費抵扣個稅多途徑鼓勵消費,促進消費升級。爲改善房地產開發投資表現較差的現狀,一方面,可以改進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優化信貸投放節奏,保持各季度涉房信貸投放規模的相對平穩;另一方面,爲避免影響住房剛需消費者的正常需求,建議提高住房政策的針對性和區分度。對於新房存量不足,且需求有改善趨勢的城市,應該增加有效供給;而對於庫存壓力較大城市,可以採取積極貨幣政策、放鬆信貸約束來激發住房需求。爲改善基礎設施投資較弱的現狀,關鍵是財政政策的節奏和力度,一方面,應儘可能“前置”地方專項債發行節奏,因爲新增地方債下達落地形成實物量需要時間;另一方面,爲保障財政支出效能,建議將地方專項債與“兩新一重”項目、“十四五”規劃確定的重大項目工程結合(許憲春等,2022)。

第二,面對供給衝擊,短期應確保煤炭、電力等能源和原材料保供穩價工作的持續推進;長期應高度重視在芯片等關鍵技術和零部件方面的研發,突破技術制約,提高技術自主性,逐步減少進口依賴,提升我國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

第三,面對預期減弱,爲穩定企業預期,應繼續推進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加強對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信貸等支持。爲穩定居民預期,應逐步推進收入分配改革,保障居民收入的持續改善;加快完善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切實解決居民面臨的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現狀,確保居民無後顧之憂,進而穩定居民信心(許憲春等,2022)。總體來看,2022年應提高各類政策的協調性、穩定性,避免長期目標短期化、各項政策疊加對經濟增長造成壓力。

本文認爲能夠支撐2022年經濟增速達到5%~5.5%的主要增長點有以下幾點:第一,以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爲代表的新經濟新動能將保持快速增長,爲經濟增長提供重要動力。第二,隨着保供穩價政策的見效,供給方面的衝擊帶來的不利影響有望減弱,製造業和建築業有望逐漸恢復穩定,爲經濟增長提供重要支撐。第三,在企業利潤增速較快、價格傳導逐漸顯現、政策對製造業企業大力支持等有利條件的支持下,製造業投資有望繼續爲2022年經濟增長做出重要貢獻。第四,2022年新增專項債額度3.65萬億元,加上2021年有1.2萬億元新增專項債沒有使用,這意味着2022年可以使用的專項債額度爲4.85萬億元,加之2022年地方債發行節奏較快,基礎設施投資有望企穩回升,對經濟增長起託底作用。

初步判斷,2022年我國GDP增速在5%~5.5%左右。由於2021年第一、二季度基數較高,2022年第一、二季度經濟增長壓力較大,預計GDP增速在4.5%~5%左右。受2021年第三、四季度GDP增速放緩的影響,預計2022年第三、四季度GDP增速有望回升至5.5%~6%左右。根據我國季度GDP佔全年GDP比重,粗略估計第一至第四季度GDP增速對全年GDP增速貢獻程度分別爲20%、25%、25%和30%,由此加總得到2022年我國GDP增速的估計區間。另外,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在增長率在5.5%左右,疫情兩年後預計經濟增速將回到潛在增長率附近。

1.從生產角度看,工業生產將進一步恢復。隨着保供穩價、助企紓困等政策措施的有力推進以及芯片緊缺情況有所緩解,2021年10月開始,製造業增加值增速小幅回升,工業生產也開始好轉。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國家將通過結構性貨幣政策和科技政策支持國民經濟創新發展,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激發“專精特新”企業涌現。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重點支持製造業發展,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集羣,預計2022年製造業投資有望高速增長,刺激製造業生產進一步回升。其中,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引領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帶動工業轉型升級,對經濟增長將起正向拉動作用。

建築業可能會保持低速平穩增長。2021年,建築業對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起着顯著向下拉動作用,第三季度建築業增加值增速由正轉負,是導致第三季度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顯著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2022年我國將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隨着基礎設施投資和基建項目開工增速的回升,建築業增加值增速有望出現好轉。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堅決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和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2022年建築業增加值增速可能不會太高。

第三產業有望保持對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作用。2021年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貢獻較爲突出,但整體還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主要由於汛情衝擊和疫情散發等不確定性因素導致。預計2022年上半年隨着天氣轉暖,疫情進一步得到控制,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有望進一步回升。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以及住宿和餐飲業有望進一步恢復,但恢復進程可能會受到疫情等偶然因素的影響。

2.從需求角度看,消費需求有望保持恢復,但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存在壓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居民就業高度重視,還強調加快一系列保民生社會政策的落地,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對就業問題給予重要關注,提出通過穩崗、支持創業、完善靈活就業社會保障政策等措施穩市場主體保就業,這對於穩定居民信心、提升居民消費意願至關重要。同時,在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恢復的態勢下,上半年居民消費支出有望保持恢復態勢。但當前經濟、疫情形勢複雜嚴峻,經濟中不確定因素較多,經濟預期弱、消費信心不足的局面短時間不易扭轉,消費需求增速恢復至疫情前水平的過程被不斷拉長,居民消費支出增速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存在壓力。

投資需求表現較弱的現狀可能會有所改善,製造業投資可能會成爲支撐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主要力量,基礎設施投資可能得到恢復。首先,製造業投資可能保持較快增長勢頭,從2021年看,製造業投資增速大幅高於全部投資增速,且只有製造業投資兩年平均增速保持逐季回升態勢。2022年製造業投資很可能延續較快增長態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將強化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製造業等的減稅降費等政策的支持力度,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針對製造業成本大幅上漲問題,加強原材料、關鍵零部件等供給保障,這爲製造業投資提供了良好政策支撐。同時,綠色轉型和突破“卡脖子”工程的頂層目標給製造業投資提供了諸多利好條件。但也應注意到出口高景氣有利環境的減弱對製造業投資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這均爲基礎設施投資增速的回升提供了有利條件。2021年12月16日國新辦吹風會指出,近期財政部已經提前下達了部分新增專項債額度1.46萬億元,各地第一季度要早發行、早使用。加之2021年結轉結餘規模較大,今年可用財力明顯增加。2022年1-2月份新增地方專項債發行規模近9000億元,發行節奏明顯快於往年同期,因此基礎設施投資增速較慢的現狀可能有所改善。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已經連續十個月回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了“房住不炒”的基調,房地產開發投資未來恢復快速增長的可能性較小,且從2021年12月份數據看,土地購置面積和房屋新開工面積均呈兩位數負增長,2022年第一、二季度房地產開發投資可能依然表現較差。但當前中央穩增長決心大,房地產融資限制已經出現鬆動,住建部1月20日的會議顯示了穩房地產市場的決心,且近期多地推出降低按揭貸款利率加點、下調住房貸款首付比例等措施,2022年下半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可能會有所改善。

在2021年上半年高基數的基礎上,2022年上半年淨出口需求存在壓力;從2021年11月份數據看,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12.6%,但出口商品價格指數達到7.5%,去除價格因素影響,實際出口增速已經下降至5%左右。隨着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復工復產和供應鏈的修復以及欠發達國家疫苗接種率的提升,我國的出口增速未來很可能面臨下降壓力。但是疫情發展趨勢並不明朗,未來我國的出口面臨的不確定性較大,也不應低估我國完整產業鏈條對國外進口商的吸引力。

3.從收入角度看,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有望保持較快增長。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高度重視就業等民生問題,指出要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特別是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強調要抓好重點羣體就業,落實落細穩就業舉措,這有助於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穩定回升。受到2021年上半年基數較高的影響,2022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存在壓力,增速可能有所放緩。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將強化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製造業、風險化解等的支持力度,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政府工作報告延續了這一精神,再次明確2022年在延續扶持製造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減稅降費政策基礎上,提高減免幅度,擴大適用範圍。預計2022年全年退稅減稅規模達到2.5萬億元,這爲工業企業利潤的增長提供了利好支持。同時,隨着價格傳導逐漸暢通,上游利潤大概率向中下游傳導,上游對中下游企業利潤擠壓的情況將逐漸弱化。

4.從價格角度看,預計2022年CPI將繼續上漲,漲幅可能相比2021年有所擴大。這主要是受生產資料價格向生活資料價格傳導、PPI向CPI傳導、以及豬肉價格週期性回暖影響。考慮到海外疫情、國際形勢、美聯儲加息等不確定因素的潛在影響,政府工作報告將2022年全年CPI漲幅設定在3%左右。隨着保供穩價政策落實力度不斷加大,能源和原材料價格快速上漲勢頭初步得到遏制,PPI漲幅有望逐步回穩。但當前部分大宗商品價格繼續高漲,預計短期內PPI可能仍在高位運行;隨着全球能源供給和海運情況逐步改善,長期來看PPI有望逐步回穩。隨着能源和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價格趨穩,PPI漲幅會進一步回落;但PPI向CPI的傳導可能有所加強,引發CPI漲幅出現擴大,PPI與CPI剪刀差將進一步縮小。

(注和參考文獻略)

許憲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

唐雅、靖騏亦,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原載《經濟學動態》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