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我用兩個單詞 讓BBC"認錯"

最近,觀察者網陸續推出駐法20多年的媒體鄭若麟中國全球化智庫副主任高志凱等專家訪談,他們從自身經歷出發,探討與西方政經媒界“鬥智鬥勇”的經驗。

西方媒體藉助媒體、平臺等先發優勢,不斷對中國發起輿論攻擊,尤其是伴隨着中國的崛起,部分反華勢力以“民主”“人權”之名攻擊抹黑中國,炒作邊疆、港臺話題,挑撥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而當中國澄清並抗議時,又給中國扣上“戰狼”的帽子。

中國民衆長久以來憋着一口氣,但是否只有站在一線火力全開地回懟纔是唯一回擊的路徑?普通人藉助平臺,不時放出“冷槍冷炮”,日積月累能否滴水穿石?這場國際輿論戰,或許是相互配合的“團體作戰”。

文/徐澤宇

新華社記者

前不久,我在海外社交平臺上發了一條只有兩個單詞推文,讓BBC改了一篇關於新疆的報道。

在3月17日BBC播發的題爲“英國議員就中國強迫勞動問題批評有關企業”的稿件中,編輯使用了一張極具視覺衝擊力誤導性圖片。

圖中兩名新疆維吾爾族婦女似乎在哭喊,並緊緊抓住身旁一名防暴警察的手,圖片旁邊則附文註釋——“中國被指控對維吾爾族存在嚴重的不當行爲”,從而爲該文營造出一種中國警察正在“殘忍”對待維吾爾族民衆的假象。

BBC原報道

報道發出一個小時後,我看到了這篇文章,並很快發現這張照片其實拍攝於2009年,完全不具備新聞時效性。而且,在圖片庫網站進一步覈實之後,這張由法新社記者拍攝的照片在官方文本介紹中表明,當時是維吾爾族婦女在拉扯防暴警察,而防暴警察是出於保護目的纔將維吾爾族婦女與抗議民衆分離開來。

gettyimages圖庫中的照片介紹

於是,我立刻在自己的推特賬號上發了一條推文,將BBC的報道與原本的圖片和文本解說分別截圖擺在一起對比展示,文案只寫了兩個單詞,以諷刺這種枉顧新聞倫理的做法——“News” reporting(“新聞”報道)。

很快,這則簡單的推文被廣爲擴散,瀏覽量達10萬多次。有外國網友留言嘲諷,“真棒,BBC竟然用一張12年前的圖片來描述新聞。”還有網友則表示,“仔細看完原圖配文後才發現,其實這名警察是在保護這些維吾爾族民衆。”

稍早前,所謂“人權觀察”組織的負責人肯尼思·羅斯在推特賬號上分享了這張被BBC嚴重誤用的照片,以期藉此引發人們對所謂新疆“人權問題”的關注。但海外網友將我的推文直接貼到了他的回覆區裡“打臉”,坐實了他不經事實覈查就對中國橫加指責的做法。

輿論壓力下,BBC將報道中原先那張引人遐想的配圖更換爲英國國內舉行抗議遊行的照片,並將圖片說明由原先言之鑿鑿的“中國對新疆存在嚴重不當行爲”改爲“中國對待新疆的方式遭國際社會批評”。

作者推特截圖

用兩個字、兩張圖的推文,打掉BBC一張虛假配圖,似乎發揮作用了。但事後有人問我,只讓BBC換了一張圖有什麼用呢?他們還不是繼續對新疆問題數黑論黃

這一發問讓我冷靜下來仔細思考。的確,一些西方政治勢力大肆炒作新疆問題,西方媒體上的涉疆負面報道如潮水般翻涌而來,我讓對方做出這一點微小的改變實在是杯水車薪,根本無法扭轉整個局面。

但是,這種事情我們爲什麼不多做一點呢?讓西方媒體在每一次造謠時都付出一點代價呢?

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曾發起過一場“冷槍冷炮運動”,在敵軍擁有火炮、坦克、飛機等技術兵器優勢的情況下,發動全軍在陣地戰中打冷槍狙擊殺敵。我軍在200多公里長的陣地上活躍着成百上千的狙擊小組,迫使敵人整日龜縮在掩體中,大小便也不敢出來,士氣降到冰點。一年多的時間裡,我軍通過狙擊斃傷敵5.2萬人,效果相當於打贏了一場正規戰役。這個策略顯然令美軍印象很深,美國甚至曾罕見地以朝鮮戰爭爲題材拍攝了一部電影《狙擊兵嶺》。

當前我們身處的國際輿論戰,也正是一場與之相仿的“非對稱戰爭”——國際主流平臺、渠道乃至話語權都被美國等西方國家掌握,對傳播中國人自己的聲音造成了結構性的壓制。

在這種情況下,廣大的基層對外媒體工作者或許可以參與到一場高密度、低烈度的“冷槍冷炮運動”中來,將外媒抹黑中國報道中的事實性、邏輯性錯誤和違背新聞原則的做法直接展示給海外受衆。只有當他們的問題不斷被曝光、每次污衊都要相應付出成本的時候,西方媒體利用信息壁壘而不斷放大的回聲室效應纔有可能逐漸被削弱。

去年我在武漢報道疫情時,BBC先後三次邀請我直播連線採訪,我藉助對方的平臺向全球聽衆澄清武漢的狀況。這種堂堂之陣、正正之旗的較量,或許的的確確改變了一些海外受衆對中國的刻板印象,而且如此公開的對話也聲明瞭我們的立場和觀點。

但是這對於大多數國內的對外報道工作者來說,未必是一個可持續模式。除了議題被對方操控之外,最大的問題是媒體平臺掌握在對方手中,我們未必有機會能長期利用對方的平臺爲自己發聲。謊言重複一千遍就會成爲真理。殊不知,爲了戰勝謊言,真理也需要被重複一千遍。如果不能持續發出聲音的話,我們的輿論鬥爭依然會落於下風。

近年來,國內多數人都認識到了輿論鬥爭形勢的嚴峻性。西方在國際輿論場對我們的抹黑打壓,讓中國推行的新疆、港臺等國內政策及“一帶一路”等對海外倡議的成本更爲高昂。

在此情況下,也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境外勢力渲染中國媒體正在大力度開展輿論戰,而國內很多人卻批評媒體在對外輸出上毫無作爲。在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環境下,國內民衆大多憋着一口氣,非常希望看到中國的官方機構和主流媒體能對國外火力全開回懟,或者進行鍼鋒相對的公開角力,似乎只有這樣才能代表我們真的實現了“對等回擊”。

然而,在“冷槍冷炮運動”中,除了龐大的殺敵數量之外,我們還成功地“讓敵人低下頭來”,這種態勢的逆轉本身難道不就是一種勝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