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冷啓動:四道選擇題,帶你找到寫作方向

文 | 葉偉民

你打算寫點什麼?這個問題要是放在30年前,答案大概會是詩歌、小說或散文。

如今再問,你會發現答案已大不同。筆頭的半徑在延伸,醫生會寫診室奇遇,警察會寫破案傳奇,CEO會寫商業思考,產品經理會寫產品哲學……似乎一切都可以通過寫作重塑,在各領域釀造新思想和新語言。

然而,一旦要寫,我們都會遇到第一道坎:零基礎,寫什麼好呢?

這是個大問題。冷啓動傷車,寫作起步處理不好,更是傷神傷心。

很幸運,多年來身邊一直不缺聰明人。和他們聊天很有意思,邏輯優,思考深。

我問他爲什麼不寫出來,與其嘴炮乾貨,不如以筆立言。對方搖頭輕嘆,說認知和思維還不夠系統,很羨慕筆桿子云云。

背後原因,可能自謙,可能懶,也可能真這麼想。如果對方再三問我建議,我便直言:關係反了,不正是因爲思考缺乏體系,才更需要寫嗎?

術業有專攻,非常理解初寫者的畏難情緒。很多人將寫作視作結果,卻忽略了過程——這是旁觀者(純讀者)的習慣思維。

然而,只要下筆寫第一個字,你就多了個身份——參與者,你會發現寫作還是過程且相當美妙。每一次用文字準確表達所想所思,都是掘深認知的歷程。

所謂微言大義,就是用精妙的語言,道出深刻的道理。因而,思與寫是相生相成的關係,思考是寫作的養料,寫作又倒逼思考,最終相得益彰。

“爲什麼寫作”的道理我聽過千千萬,但最有意思的來自一位科技大佬——前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人工智能專家沈向洋。他並非有志於文學,而是憂慮行業的“思考危機”。

他在《文如其人》一文中,激勵同行通過長篇寫作迴歸工程師文化並推動行業創新:

時至今日,寫作不再是文人墨客的專利,也不是語文書裡那幾首唐詩宋詞。文字的世界已大大擴張,文學家見藝術,科學家見思考,奮鬥者見激勵,傳承者見故事,大衆見表達,見感悟……

寫作起步最怕像河邊撿石,見一顆丟一顆,最終啥也沒留下。寫什麼,你不可能試遍天下文體和題材才決定。

我們可以自我拷問四道選擇題,找到可長遠深耕的寫作方向:

1、我喜歡什麼?

這年頭,就算你喜歡吃,你也能寫成該領域的頭部(參考下汪曾祺這位大吃貨)。不用羨慕別人,從你有多巴胺的領域寫起。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2、我擅長什麼?

喜歡的和擅長的是一件事就最好了,但兩者未必統一。喜歡吃還廚藝好,完美;喜歡吃卻是電競冠軍,那我建議你選後者,畢竟擅長比喜歡門檻高,護城河也深。

3、我能給什麼?

讀者爲何而來?一定是你提供了有價值的東西,解決了他的某些問題。籠統來說,必須讓讀者有所得(有用),有所樂(有趣),有所感(共情)或有所悟(道理)。

4、我想要什麼?

每個人創作的目的都不同。有人想當職業作家;有人想在專業領域輸出意見,提升影響力;有人想建立個人IP;也有人想提升表達能力,得到更好的職業機會;也有人想提升氣質和魅力;更有人沒什麼具體原因,僅僅因爲熱愛。

以上四個問題就像漏斗,一個比一個重要,一層一層過濾掉干擾項。例如你喜歡ABCD,擅長AC,讀者更喜歡C(更有流量),但我想要A。最後結論就是A。

這套推演,其實就是處理好內心與外部的關係,既不孤傲,又不從衆。只有內心篤定了,心志和能力才匹配,才能抵禦未來可能遭遇的孤獨和打擊。走着走着,路就寬且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