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宇程/缺乏,是給子女最好的禮物

▲許多人都盡全力想成爲「富爸爸媽媽」,但若沒有達成,就是失職嗎?(Photo by Randall/Flickr)

文/謝宇程

「他們的收入不夠,會不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我不認爲。就算他們日後經濟拮据,我也不擔心那對他們的小孩一定只有負面影響。說實話,我覺得面對『缺乏』,是他們可以給孩子很好的禮物。」

好友 Lillian是商學博士,先後在英國和臺灣的大學擔任教職十多年。我們的共同朋友結婚:他們收入都不高,未來的十幾年內也並不很樂觀。如果他們往後生了孩子,而且還在臺北生活,可能很難給孩子一個富裕優渥的成長環境。我心裡其實是有點(撈過界的)懷疑:「也許他們不是合適的結婚對象?或者,如果他們決定不生孩子是不是會比較好?」當然,我並沒有當面和他們說。

Lillian的看法卻和我非常不同。深談之下我才知道,她童年階段常常經歷「缺乏」,可這不但沒有爲她帶來陰影,還成爲她日後人生的「養分」。

讀書?自己去借錢!

Lillian小時候在嘉義長大,在她出生前,父親單純的當個教授,她的一個哥哥和一個姊姊,也先後就讀嘉義當地較好的雙語私立國中。而Lillian在小學時也一直認爲,自己會和哥哥姊姊就讀一樣的學校,當他們的學妹

然而,在 Lillian升國中時,她的父親決定要創業。創業初期,沒有穩定的客源與訂單,不多的收入,全都用來支付一起打拚的夥伴。於是,當 Lillian考進這間門檻頗高的私立國中時,她告訴爸爸該繳學費了,可每過幾天問一次,卻遲遲沒有回覆。「我那時候才知道,原來家裡竟拿不出第一學期2萬多塊的學費。爸媽告訴我,我可以讀一般的公立國中,或者,由我去和外婆借錢,他們讓我自己選。最後,因爲我還是希望和哥哥姊姊一樣,所以決定去和外婆借錢。」

第二天,前往外婆家的路上,Lillian一路哭,媽媽也不停的碎念爸爸。最後,爸爸說了氣話:「不想借的話就不要念!你可以來我的工廠當小女工。」Lillian頓時呆住,也才意識到如果她有什麼願望與計劃,她就是要爲此負責的人。

擦乾眼淚後,Lillian走進外婆家告訴外婆:「請外婆借我錢上學我會存錢還您。」她還提出日後要如何存錢還債的計劃。沒想到外婆摟着她,拿出一個信封,裡頭裝着足以繳學費的現金。多年以後她猜想,那時媽媽應該早和外婆溝通過了,且回想那幾年,因爲爸爸創業的決定,Lillian的確吃了不少苦頭

缺乏與辛苦,誰該負責?

「爸爸的公司開始賺錢時,還曾被流氓勒索過,但他堅持不給,那羣流氓居然到公司要錢,直接把槍放在桌上威脅。我們光聽都怕得要死,但爸爸竟很沉着的和他們談判,直到警察來爲止。多年後,爸爸跟我們說:『我知道他們不會動手,如果他們殺了誰,錢就拿不到了!』」

因爲以前工程常尾款還沒付清,所以Lillian的父親有很長一段時候沒有穩定的收入。「有段時間,因爲家裡沒人帶我,所以下課後我就跟着爸爸。有好幾次他帶我到工地收帳(爸爸的工廠是做建築材料的),我就在附近路邊,就着路燈讀書或寫功課。有時爸爸得在工地出口苦等好幾個小時,那時我才知道,他爲了供給我們日常所需,是付出多少代價。」

「妳是否曾埋怨父親創業的決定,讓家人得經歷許多辛苦和擔憂?」但Lillian告訴我,她反而很感激自己所經歷的「缺乏」,甚至覺得這一切是個禮物。「有些人以爲,父母要爲兒女準備好一切,讓孩子不需經歷『缺乏』,否則就是失職。但我覺得這是錯的。人生有沒有『缺乏』,常常取決於運氣。再怎麼優秀且認真的人,都可能因爲金融風暴、意外災害重症疾病而在經濟上陷入困難。

每個人也都有他想要的人生,例如我父親想透過創業發揮才幹。而我本來就沒資格爲了自己,期待他放棄自己想過的人生,就如同父母不該爲了自己的期待,要求兒女放棄自己想要的人生。」

正因爲這一切經歷,她比別人都更早理解到:「最終,每個人都得爲自己要過的生活負責,讀什麼學校、讀什麼樣科系,我不能期待父母爲我準備好一切,我要自己爭取。」

▲出身貧窮攤販家庭沈芯菱不因家庭「缺乏」所苦,反而靠着自學架設網站,幫助文旦滯銷的農民們銷售。(Photo by 頭家國民小學/Flickr)

缺乏生堅毅,添情意

「缺乏」與辛苦,當然不必歌頌或追求,但也不必認爲,它會在孩子身上留下長久的痛楚印記。其實,在兩、三代之前,幾乎多數人都經歷過窮困,但他們都因此而心理創傷嗎?未必吧。

有趣的是,我和 Lillian都發現,那些在人生經歷過「缺乏」的人,日後反而產生一種可敬的堅毅。「其實我父親小時候所經歷的「缺乏」,遠比我小時候多。他在國小時,家裡就把他送到臺南市讀書,他寄住在學校老師家,負責煮飯好換取在老師家吃住。是這樣的成長背景,讓他一路讀到成大,到日本讀碩士,這在他那一輩是難見的高學歷。也因爲他的堅毅,讓他日後不但創業有成,還能在學術界有所成就,成爲大學校長。」

那些含金湯匙出生的人,因爲沒經歷過「缺乏」,導致成年後遭遇挫打擊往往更難以承受。但那些在幼年時經歷過「缺乏」的人,日後若運氣不好,又與「缺乏」狹路相逢,可能較爲泰然從容。

在我認識的許多人的生命裡,也常看到「缺乏」成爲珍貴回憶的來源。假如在富裕的家庭中,父母若拒絕給予孩子什麼,孩子當然會覺得小器,就算給了,也沒有感恩,因爲孩子知道那對父母來說九牛一毛,根本無關痛癢。只有在共同經歷「缺乏」之時,凡是多給對方的,都是出於自己的減少與虧損,也就是在這種時刻,人常能感到深刻豐沛的情意。

「貧賤夫妻百事哀」,常被許多人解讀成「窮困很慘、務必避免」,但許多人不知道,這句詩出自元稹的《遣悲懷》,哀悼他亡故的妻子。在這句詩前後,是他深切的懷念與感謝:「妳留下的衣服,我分送了親友;妳常用的針線,我卻不忍心打開。因爲妳,我會善待婢女和從僕……同墓合葬是妳所希望的嗎?在來生我們還能相會嗎?只能終夜無眠的思念,報答妳和我一起走過的此生。」

如此看來,「貧賤夫妻百事哀」真的是在抱怨貧窮嗎?或者是在說,在生活的拮据與壓力下,共度的每個時刻都是更深刻的情感與付出,更令人不捨與思念呢?

好文推蔫

謝宇程/我們的品種不如歐美白人

謝宇程/代理老師:可丟可棄的衛生紙

謝宇程/實習就像談感情,切忌「設」後不理

謝宇程/那天你有話想說,但不敢開口……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謝宇程,專欄作家。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 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